如何在生活中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幫助孩子成長(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教育實踐中如何應用)
我想很多人會好奇,什么是皮格馬利翁效應?這個效應真能幫我家孩子提高學習成績?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這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吧!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人際期望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于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到一所小學,在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的兒童進行煞有介事的“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后實驗者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通知教師。其實,這個名單并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了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后,再次智能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跡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習慣上也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中塞浦路斯國王,他對一尊少女塑像產生愛慕之情,他的熱望最終使這尊雕像變為一個真人,兩人相愛結合)。
關于這個效應有太多的實驗和案例了,這些案例主旨在于強調一種稱之為“賞識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老師應該把對好學生的期望、關注和鼓勵給予更多的學生,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增強他們對學習的積極性。
我想我自己也是這個效應的一個極好的例子,我是從高中時候才開始會正正歸歸好好寫作文的,高中之前的作文散亂、死板、沒有中心,反正就是一團亂。直到高一時的一堂普通的語文課,才從此改變了我的作文水平。在那堂課接近下課時,語文老師給我們布置了一篇作文作為作業,只給了一個主題,其他不限,自己想怎么寫,就怎么寫。以前別的語文老師也會布置這類型的作業,但是會給出題目和類型,包括字數下限,只要在這個框架里寫就行,有些時候,受到那個時候認知和閱歷的影響,根本寫不出什么來,大多時候只能靠胡編。而這位語文老師開放式的要求,對于我來說卻改變了我對作甚至是對語文課的興趣。
記得當時腦瓜里靈光一炸,想到了一個關于這篇作文的名字,叫做《給自己的一封信》,具體當時寫作文的心情和感受已經記不清了,反正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交完作業后,也沒有什么特別的感受,因為學生時代學習成績并不好,一直是中下游水平,對于什么表揚、贊賞之類的從來沒有在我身上發生過。記得是在第二天,當上課鈴響之后,語文老師抱著一堆作文本走進了教室,她站在講臺上對這一次同學們的作業情況做了很高的評價和總結,同時也選取了幾篇比較優秀的作文讓同學們自己在班上念一下。那時候,我從來沒想過我的作文會在這其中,而且評價還是最高的,當我的名字和作文題目被語文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說出來的時候,我簡直不敢相信。于是,我懷著激動且難以置信的心情,拿著我的作文,用帶著些顫抖的聲音向著全班同學念起了我的作文。念完之后,我聽到了同學們的掌聲,我看到了老師贊賞的和肯定的眼神,而我的內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我的改變也就是從那以后才開始的。后來,每次上語文課我都不再感覺枯燥無聊,會很積極且認真的去聽,對每次寫作文都會變得很期待,在這樣的投入下,語文成績也嗖嗖嗖的提高著,當然我的作文水平也跟著在提高,還經常會被點名表揚。
這位語文老師當時對我的贊賞與鼓勵對于那時候的我來說,就像一次啟蒙,就像在我的頭頂打開了一扇窗,有陽光從這扇窗照了進來,灑滿了我的全身。所以,我覺得,優秀的孩子更多是夸出來的,在積極的認可和鼓勵中,他們會努力探索自我,會投入更多精力去讓自己變得更好以滿足老師對自己的期望,在這樣的精神暗示下,他們會變得自信,會變得更加優秀。
其實,細細想來,皮格馬利翁效應對我們的影響是無處不在的,當你覺得孩子學習成績老不好的時候,你可以找一個切入點,通過這個切入點把這個效應放進去,我想,當你細心的去關注孩子的閃光點時,你的鼓勵和贊賞會變得更加真誠,而對孩子來說,這無疑也是一次全新的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