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完璧歸趙(課本劇 完璧歸趙)
圖片來自網絡
一次白璧有瑕的外交活動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相信國人無人不知,可是,在我們贊嘆藺相如的同時,又有幾人知曉趙國在事后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呢?
客觀地說,藺相如完璧歸趙僅是一次正常的外交活動,只不過因為對象是一向毫無信義的秦國,所以增加了難度。此次外交活動雖然成功,但是卻暴露了趙國對秦國的戰略態度,那就是“硬”。
筆者曾經對關東六國對秦國的態度做過一次分析,那就是韓“哀”、趙“硬”、魏“穩”、楚“韌”、燕“滑”、齊“偷”。
秦國之所以要以十五城換取和氏璧,其目的就想通過此次外交活動來試探趙國對秦的態度,以決定日后如何處理與趙國的關系。而藺相如的舉措雖然是維護了趙國的尊嚴,但卻把趙國的戰略決心暴露給了秦國,使秦國見識到了趙國的“硬”,因此開始調整對趙國的戰略。在這個意義上說,藺相如的此次外交勝利應該是打了折扣的。
圖片來自網絡
秦國與趙國的對抗
藺相如完璧歸趙發生在趙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隨后,秦國就向趙國發起了進攻。
據《史記 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其后秦伐趙,拔石城。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熟悉歷史的到讀者們也能應該知道,秦國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對其他諸國往往會采用分化瓦解、恐嚇、訛詐等一系列政治手段打前站,只有針對趙國,秦國的這些手段很少能夠見成效,兩國之間的戰爭往往都是異常慘烈的。
而趙國呢,也是戰國后期唯一能夠與秦國正面對抗,而且能夠戰之能勝的國家。因此,在秦國滅六國的順序中,趙國被排在了第二位。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有講究的,先滅韓國,是因為韓國占據了秦國出兵關東的通道。不消滅韓國,秦軍出兵時總有被從側翼攻擊的危險,而且,糧道始終在韓國的威脅之下。
次滅趙國,是因為趙國戰力最強,又從不肯向秦國示弱,而且名將輩出,手中還有一支被稱為秦軍夢魘的代北鐵騎。如果不先消滅趙國,待到秦國和其余五國打的兩敗俱傷之際,趙國后發制人,秦國恐怕自身都難保,更不要說消滅六國了。
因此,在《史記》的記載中,凡是趙國和秦國之間的戰爭往往都是最慘烈的。我們熟知的長平之戰就是這樣,趙國四十五萬大軍要么戰死,要么被秦國坑殺,只留下年齡幼小的200余人,不可謂不慘烈。
圖片來自網絡
藺相如不具備戰略家的能力
在后世的評價中,把秦國說成是虎狼之國毫無信義,這是不客觀的。
評價一個歷史事件后者一名歷史人物,都不應該用后世的眼光和角度來看待問題,而應該把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來進行分析,這樣才會相對客觀。
如果單純從外交層面來考慮,藺相如確實是有功,但要從趙國國家戰略層面來考慮,那藺相如的完璧歸趙之舉卻暴露了趙國對秦國的戰略決心,使得秦國對趙國更加警惕,不利于趙國在日后與秦國的抗衡中贏得戰略先機。
筆者這么說,并不是批評藺相如。藺相如雖然是個優秀的外交家,但并不是個合格的戰略家和政治家,他畢竟僅是一個宦官門客出身,自身還是缺乏政治歷練和經驗的。
圖片來自網絡
筆者的猜測
筆者曾經揣測,是不是會有這樣一種可能。就是秦昭襄王事先已經摸清了藺相如的底牌,認為藺相如出身宦官門客,沒有從政的經驗,僅具有一名說客的能力,因此才擺了一個局,故意來激怒藺相如,由此來試探藺相如的反應。
藺相如在秦昭襄王這些老牌政治家的面前雖然在口才上不落下風,但是已經進入了秦國的布局,所以在面臨被騙的局面時,藺相如本能的進行了反擊,從而暴露了趙國的戰略意圖和決心。因為畢竟,一名使者代表的都是國家的意志和態度。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