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孩子的安全教育我是這樣做的(為什么要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奶叔親戚家有個兒子剛滿3歲,正是活潑好動的年紀,卻很少見他出門。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最近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家里人怕他不聽話,碰碰這兒,摸摸那兒,把自己弄受傷。所以盡量不帶他出門,家里的危險物品也都收起來,放到上鎖的房間里。
奶粉們,你們也會這樣做嗎?
恰好剛過去的兩會中,有代表建議將青少年安全教育納入九年義務教育。
所以今天奶叔想和大家聊一聊,關于孩子的安全教育問題。
對于寶爸寶媽來說,下面這兩種方法可能有效又省事。但對于孩子來說,壞處可不小。
■ 限制范圍保安全
這就是奶叔親戚的做法。
因為覺得世界充滿危險,總想把孩子“困”在家里。為了最大程度保護孩子,甚至用護欄圈出一個活動范圍,孩子只能在固定的圈里玩耍。
表面上看,這種做法起到保護孩子的作用。但事實是,孩子的身心發展會受到禁錮。
一來,TA只能進行有限的身體活動;二來,TA這個年紀正是對世界充滿好奇的時候,限制行為會抹殺TA的探索欲。
■ 恐嚇、嚇唬保安全
有些寶爸寶媽在言語上恐嚇孩子,比如“開柜子會被大灰狼抓走”、“玩滑梯會把腦袋摔破”;有些寶爸寶媽給孩子看血腥畫面,以提醒孩子“燒開的水碰不得”、“柜子開不得”。
從當下看,這些方法立竿見影,但很有可能會讓孩子情緒不穩定,甚至讓TA留下心理陰影。(恐嚇式育兒還有什么害處?戳這里了解)
孩子年紀小,安全意識比較弱,一不小心就會讓自己陷入危險中。但這并不意味著安全教育就是簡單地恐嚇孩子,更不是把孩子圈起來,讓TA被動遠離危險。
那真正有效的安全教育法是什么?
奶叔特意整理出3種有效方法,寶爸寶媽們可以試一試。
● 情景演繹法
平常有空時,寶爸寶媽可以和孩子玩“模擬危險場景”的游戲,用寓教于樂的方式教育孩子主動遠離危險。
舉個例子寶爸寶媽可以利用家里的玩具車、玩具布偶,模擬現實中的道路交通。紅燈亮起時,孩子手里的玩具布偶和爸爸手里的玩具車相撞。這時候可以和孩子說:“你看,如果紅燈亮的時候過馬路會怎么樣?可能會被汽車撞倒,對不對?那時候你會很疼,還要去醫院治療。所以過馬路時應該怎么辦呢?”
通過這種情景互動方式,孩子可以直觀看到危險,也能更好記住“紅燈停、綠燈行”的重要性。
● 抓住生活瑣事進行隨機教育
幼兒階段的孩子,看到任何新鮮事物都想嘗試下。這就意味著,寶爸寶媽可以抓住很多隨機機會,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安全教育。
舉個例子你正在吃藥,剛好被孩子看到。這時候你可以說:“你看,這不是糖果,是藥片。我生病了,吃下這些藥片就會好起來。如果沒有生病,吃下這些藥片可能要去醫院治療。”你正在看電視,孩子拿著剪刀走過來。這時候你可以說:“你拿剪刀戳這張紙,紙破了對嗎?你想想,如果戳破的是你自己的手呢,一定會很痛對不對?所以我們放下剪刀好嗎?如果你想剪東西,可以找我幫忙。”
● 利用繪本或動畫片
憑空講道理,孩子可能聽不進去。聽進去了,可能又理解不了。這時候可以搬出優秀繪本、動畫片,給孩子好好上一課。
如果陪孩子讀繪本、看動畫片時,寶爸寶媽發現危險場景,可以停下來和孩子情景演繹下,問問孩子“如果是你,你要怎么辦”等等。
如果有些故事情節太過夸張,不符合實際,寶爸寶媽也可以和孩子討論下,避免TA盲目模仿,釀成悲劇。
身為孩子的監護人,寶爸寶媽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識,幫助孩子提高自我保護能力。
千萬別覺得危險很遠,讓孩子為我們的僥幸心理買單。
因為意外來臨時,從來都是猝不及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