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孩子的安全問題,真是容不得半點疏忽。父母多一分用心,便少一分遺憾。生活中,有無數次血的教訓,可是有些家長就是心存僥幸,太過大意!
近日,河南新鄉一3歲男童戴著游泳圈在游泳池淺水區游泳時,前翻溺水,20秒后開始掙扎,逐漸失去意識。
直到2分鐘后,才被坐在泳池邊的一位女士發現,她迅速將孩子撈起。
所幸經急救,男童恢復呼吸,真是從鬼門關走了一遭。
然而,在搶救孩子的過程中,男童家人一直未現身。
男童的家人去了哪里?
原來,事發時男童媽媽正在另一泳池游泳……
有網友評論說:
孩子只有3歲,家長太不負責任了。
這個當媽媽的心真大!
這是不幸中的萬幸!但不代表每一個人、每次都能這么幸運!
……
的確,一時疏忽大意,便可能是生與死的距離,遺憾悔恨終生。
另一名男孩,就沒有如此幸運了,最終沒有搶救過來離開了。
8月3日,江西一名7歲男孩在泳池內玩耍,由于弄丟游泳圈開始掙扎,陪同家屬在其掙扎期間相隔較遠,并未發現,泳池安全員路過孩子身邊時也沒發現他的異常,掙扎2分多鐘后,孩子溺水身亡。
我們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小心使得萬年船,陪孩子玩耍時,多一分用心,時刻盯緊了,便會減少悲劇的發生。
除了做好監護工作,父母還應該知道這些!
一、游泳雖好,但這些需要注意
游泳屬于一種全身運動,鍛煉可以提高免疫力,促進大運動發展,還有利于大腦及智力發育,炎熱的天氣在水中玩耍,能讓孩子感到放松、愉悅。因此,很多家長都會帶孩子上游泳課或者外出去海邊玩耍。
關于游泳,美國兒科學會AAP是這樣建議的:
不推薦1歲以下的嬰幼兒學習游泳,因為這時候的寶寶,還無法學習游泳所需的呼吸技巧等復雜運動。不過,可以在家長的陪同和監護下,簡單玩水娛樂。
1~4歲,也不建議強制推行游泳課,可以選擇參與有潛水閉氣、岸邊求生這類內容的游泳課程。
4歲以后,可正式考慮學習游泳技能。
關于泳圈的選擇,要注意以下幾點:
1歲以下的寶寶不要使用脖圈!
因為小寶寶骨骼脊椎都沒有發育完善,戴著脖圈可能傷到寶寶頸椎。此外,脖圈的大小也很難控制,如果充氣過度,過緊的脖圈可能會影響正常呼吸,而充氣不足,則容易導致寶寶滑落,有溺水危險。
可以用坐式游泳圈、穿救生衣、綁帶式腋下游泳圈等。
3歲左右,可以使用普通的腋下游泳圈以及手臂圈了。
如果寶寶喜歡玩水,一定要選擇衛生過關、設備合格、人員素質優良的正規場所。
再強調一遍,家長不要以為有工作人員在場、孩子戴著泳圈就萬無一失,可以悠閑地玩手機或者做其他事情了,一定要時刻盯緊點兒!
二、學會這個方法,關鍵時刻救孩子一命
意外發生時,時間就是生命,掌握一些急救技能,關鍵時刻就能就孩子一命。
萬一孩子發生溺水,將孩子救出放平之后,要立即打120尋求幫助,并就地開始檢查和急救。
如果孩子溺水,但是有意識、有呼吸心跳,可以讓孩子側躺,便于嘔吐時胃內容物的清除,同時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等待救援人員到來。
如果孩子呼吸停止,要趕緊開始心肺復蘇。
心肺復蘇遵照CAB的操作順序:C胸外按壓(compression)→A開放氣道(airway)→B人工呼吸(breathing)
1.擺好體位
迅速將溺水者擺放在地面或硬板上,成仰臥位。保證溺水者身體平直、無扭曲,有外傷者翻身時整體轉動并注意保護頸部。
2.胸外心臟按壓
? 按壓位置:小嬰兒(1歲以下)在兩乳頭連線的中心下方,用兩指按壓;
1歲以上兒童,按壓位置在胸骨下三分之一,單手或雙手按壓;
? 按壓姿勢:雙肩正對病人胸骨上方,兩肩、臂、肘垂直向下按壓;
? 用力方式:平穩地、有規律地進行,垂直向下按壓,每次抬起時,掌根不要離開胸壁,保持已選擇好的按壓位置不變。
? 按壓深度:一般1 歲內嬰兒按壓深度大約 4 cm,1歲以上兒童胸外按壓幅度是 5 cm。
? 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 (新生兒120次/分),并且盡量減少按壓中斷,盡可能將中斷控制在10秒以內,保證每次按壓后胸廓回彈至原來位置。
3.打開氣道
用最快的時間,清除患兒口鼻內的污泥、嘔吐物等異物,然后用一手壓病人的前額,另一手托起病人的下巴,雙手同時用力使頭后仰,打開呼吸道,保持呼吸道暢通(壓額舉頜法);
4.呼吸支持
對溺水者進行人工呼吸。一手捏住溺水者鼻孔兩側,另一手托起病人下巴,深吸一口氣,用口對準溺水者的口吹入,吹氣停止后放松鼻孔,讓溺水者從鼻孔出氣。依此反復進行,同時要注意觀察患者的胸部,操作正確應能看到胸部有起伏,并感到有氣息流出。
如果是較小的嬰兒(1歲以下),可以進行口對口和鼻吹氣。
單人施救,胸外心臟按壓次數和人工呼吸比例為30∶2,即進行30次胸外心臟按壓后連續進行兩次較快的人工呼吸。如此反復操作,當患兒出現自主呼吸、口唇、甲床顏色好轉、擴大的瞳孔縮小等可終止心肺復蘇。
辟謠!
網上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倒背溺水兒童不斷奔跑,可以將水控出來救人,而且在一個小時之內都有效。”
專家指出,這樣做不僅不能救人,反而會耽誤心肺復蘇的救援時間。
生娃不易,養娃更難,育兒之路,就是一條“取經”路,我們陪孩子一路成長,一定要盡到監護責任,孩子平安健康,是每位父母的心愿。誰也不想意外發生,但意外總是猝不及防,很多悲劇都是大人疏忽造成的,希望大家引以為戒。
心肺復蘇急救方法的這幾個簡單動作,只要學會正確應用,挽救的就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避免了一個家庭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