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溝通的心理課(高中親子溝通心理健康活動課)
我們接著談“人際交往”這一教學模塊。這個模塊,除了異性交往外,其實還有如何與同學相處、與老師相處、與家長相處。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這堂課的主題是緊接著“異性交往”,學習如何與家長溝通,意思就是戀愛之后結婚生孩子了,你準備怎么處理親子關系的問題,這個課程順序,不知道讀者是否能夠心領神會,哈哈~~~~~
但還是簡單說一下關于同學之間人際交往的主題,其實這并不容易在課堂中教學。隨著學生個體意識的覺醒,他們會天然接近和他們相似的人,組成小團體,各自有各自的喜好。
我也曾經上過關于“溝通”、“信任”等主題,后來發現學生在社會實踐、課外活動過程中,比如軍訓、國防教育、學農、社團活動等,教官或者營地教師其實都有在講團隊建設,效果其實比心理課要好得多。久而久之,我就不大上這些主題了。
但我確實一直在研究團隊建設的,中學、大學以及企業我都一直有在講,我想后面專門寫一下我是如何做的,畢竟這很難用40分鐘來進行教學。加上我用的是比較大的活動,比如盲人開車、信任之旅這樣的,做這些活動要膽大心細,哈,一般萌新并不推薦。
此外,這幾年做師資培訓過程中,我也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點。
在離開體制后的一年里,我在一家合資教育科技公司做了8個月的運營副總,我發現公司里,特別強調“團隊作戰”的文化。雖然我一直是在做團隊方面的培訓,但是真的到了體制外公司,關于“團隊”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我突然產生一個疑問,如果企業當中對于員工團隊合作的要求很高,那么,在學校里,我們是否有給學生好好做這方面的教育呢?也許利用運動隊可能更容易實現,在平時授課時還是有難度。
再換一個角度,學校教師的“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水平如何呢?哈哈,這個問題,我就留在這邊吧,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我只是想說,教師團隊合作的意識與能力,可能也在不斷影響著我們的學生……
回到這堂課的主題——親子溝通,有一點我需要事先說明,這節課并不是我原創的。幾年前,在江蘇省天一中學參加活動,我旁聽了鄧慶民老師的一堂公開課。真的,這是我聽過的最好的關于“親子溝通”的課,40分鐘的課。在他課程的基礎上,我做了一些調整,加入了我自己的一些思考與內容,然后上出了自己的風格。
其實,這也是我想對萌新老師說的,一開始借鑒別人的課,并沒有什么,我們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考試學科經常會有“同課異構”,而心理課生涯課即使“同課同構”,只要上的人不一樣,效果都會有很大不同。
所以我把我的課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但你上和我上,還是會有很大差別,畢竟這是沒有標準答案的課堂。
課堂導入部分,先打出兩個字“孩子”,然后問學生,這個詞有什么含義?
學生七嘴八舌講一通之后么,我會稍微總結一下,一般孩子的含義有(1) 兒童;(2) 兒女。父母稱自己的子女為孩子;(3)長輩都把晚輩叫做孩子,這是一種愛稱;(4)未滿18周歲的人(也就是未成年人)。
“我們今天就從孩子開始,來談談子女與父母的關系,親子溝通方面的話題?!?/p>
通常情況下,講這句話會帶來噓聲,學生其實并不喜歡談論這個話題,尤其是高中生。當然,如果各位讀者看了之前熱播的《小歡喜》,那里面刻畫的高中生還是非常貼近現實的,建議認真看。
我會繼續說“父母也好,孩子也罷,我們都沒有經驗,大家生活在一起,難免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所以今天利用這節課,大家可以來吐槽,但是也請務必記住,你今天吐的槽,等你做父母的時候,很有可能一樣被吐?!?/p>
“老師,我打算丁克~~~~”
如果學生有這個想法,直接叫出來,那其實只要接一句:“年輕人,現在說,還為時過早,搞得好像這事兒你一個人就能說了算一樣。”
笑笑也就過去了。
“我們先看個小短片,同學們也思考一下自己和父母相處的如何?有沒有啥煩惱和困惑?
這里我會放一個小視頻,也比較老了,網上的,母親節的一個小視頻,原片2分多鐘,從孩子1歲到長大成人,父母老去,背景音樂是《時間都去哪兒了》。但這里只放到18歲,孩子離家,放大了小時候的其樂融融和青春期里的沖突爭吵。
然后引出這堂課的主題——學會做孩子。
“同學們在平時生活中,和父母相處的煩惱和困惑都有哪些???”其實無外乎三點:父母不理解自己;特別嘮叨;對自己期望很高(過于注重學習)。
我把陳述句,改成了開放式提問,然后做了一個小結,就是努力改變自己。其實改變自己這個理念,學生們也都聽過,只是做起來都很困難。這樣就引出了后面的活動任務,這背后都是學會做孩子的一些技巧。一共有6個,小組來隨機抽取、準備,5分鐘后來演繹。
1. 夸夸爸爸
活動形式:角色扮演
活動情境:當爸爸在工作中取得成績的時候……
活動要求:根據情境設計臺詞,并表演出來。
2. 節日的卡片
活動形式:卡片撰寫
活動情境:母親節等節日,寫一段話送給媽媽。
活動要求:小組撰寫一段給媽媽的話,突出賞識媽媽。
這兩個任務,代表要學習贊揚父母,背后是期望效應的理論。
3. 幫著爸媽罵自己
活動形式:角色扮演
活動情境:當自己考試失敗……
活動要求:罵出爸媽要說的話。
這個任務背后是談如何能夠從是非爭論,到問題解決。但這個“順”,我覺得對于目前的學生來說,可能存在爭議,所以在闡述的時候,我會強調節約爭吵的時間,用于解決問題上面。但這一塊講的時候還是要小心謹慎,現在有一些家長,真的對孩子過于苛刻了,導致“低自尊”人群數量確實在增多。所以如果現在講的話,我應該會把這一塊再重新調整一下。
4. 做個勤奮的孩子
活動形式:問題討論
活動問題:當 ,媽媽再也不擔心我的學習了。
活動要求:補充完整句子。
5. 做個健康的孩子
活動形式:問題討論
當 ,媽媽再也不擔心我的健康了。
活動要求:補充完整句子。
這兩個任務會讓學生填很多條空白,多多益善,讓學生自己想如何來做一個勤奮、健康的孩子。其實現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勤奮健康,往往也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6. 晚上打電話
活動形式:角色扮演
活動情境:人際交往上面,與他人出現了矛盾,晚上與家長通電話……
活動要求:根據情境設計臺詞,并表演出來。
這個任務主要是強調要和父母溝通,但關于“溝通”,其實能講的內容也不少。
講到這里,會放一個視頻,泰國的廣告,名字叫《My dad is a Liar》,確實很催淚。
看到結尾處,我也深受感動,同時也是在告訴學生,其實父母也不懂孩子,有些東西也都是藏著掖著,害怕傷害到孩子……
老師設計的活動與總結的技巧,確實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只是他在講課的過程中,會用到他自己學生的例子。而我講的時候,用的例子不太一樣。還有在總結部分,因為他當時上的是公開課,總歸要非常正面積極的。
但是對于我來說,如果是隨堂課,過于正向,反而會失掉真實,學生到最后很難走心。所以我最后的總結會多說幾句:“同學們,在許老師過往接觸的案例中,我也不得不承認有個別父母,那真的非常過分,對孩子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但那都是特例。大多數情況下,現實生活中,往往出現的是以愛之名造成的傷害,但父母也確實是愛孩子的,只是他們不懂得方法,總以自己認為對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很難去改變你們的父母,也很難去改變你們,但這堂課,我是講給未來會為人父母的你們聽的,希望你們能明白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