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生家庭】
我們人的一生中會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后,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有些人可能會說:在原生家庭里發生的事情,很多都不記得了。那么,可以回憶起來的事情,和我們年幼在原生家庭里發生的一些不記得的事情,哪個對我們的影響更大呢?
答案是:是那些我們不記得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更大。
人好比一臺運行良好的電腦,平時我們看到的電腦界面,是我們需要看到、或者想要看到的界面。但決定呈現這些界面的程序,卻隱藏在背后,以一種自動的方式在運行。
因此,我們就是這樣受一些看不見的程序的驅使,而表現出現在的行為模式。
在我們成年后的生活工作中、人際交往中,絕大部分的時候,我們是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覺中學到的一些行為,要么無意學習模仿,要么刻意反抗叛逆。
除此之外,除非我們覺察、療愈、改變,不然就會以這兩種方式一直重復下去。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各種人際沖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沖突往往跟雙方在乎的事情有關系,愛和尊重是每個人都很在乎的。
薩提亞模式認為,任何溝通都包括三個部分:自我、他人和情境。溝通是互動的過程,人在其中輪流提供或接收信息,每個人都同時是提供者與接受者。自我是提供信息的人,他人是溝通中的接受者,情境則是指溝通發生時的背景,包括溝通的目的、雙方的角色與關系、兩人在當時對自己和對方的安全感,以及溝通時候的環境、場所或社會、文化背景。
從人們習慣性的行為表現很容易識別不同的溝通類型:(1)討好型的人往往傾向于讓步、取悅于人、依賴、道歉;(2)指責型的人慣于攻擊、批判、憤怒;(3)超理智型的人頑固、僵硬、刻板,一絲不茍;(4)打岔型的人不安定,插嘴、打擾,活力過多或不足。這些表現都可以歸結為與自我的不一致。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經典語錄
1. 我想,愛你而不用抓住你,欣賞你而不須批判你,和你一起參與而不強求你,離開你亦無須言歉疚,幫助你而沒有半點看低你。那么,我倆的相處就是真誠的,并且能彼此滋養。
2.五種自由:
自由地看和聽,來代替應該如何看、如何聽。
自由地說出你所感和所想來代替應該如何說。
自由地感覺你所感,來代替應該感到的。
自由地要求你想要的,來代替總是等待對方允許的。
自由地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冒險,來代替總是選擇安全妥當這一條路,而不敢興風作浪搖晃一下自己的船。
3.事情發生了,自有它發生的理由。我未必能夠知道,但我必須接受已經發生的一切。
抱怨事情不該發生,是不讓自己成長。如何配合已經發生的事情,給自己制造成功開心的機會才是重要的。
4.有更多的做法,就會有更多的選擇。
現在不成功,只是說現行方法行不通
沒有辦法,只是說已知的辦法行不通。
世界尚有很多我們過去沒有想到的好法子。
記住,凡事必有至少三個解決方法。
5.重復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
改變是所有進步的起點。
有時候,必須把全部舊的想法放下,才能看到突破的可能性。
過分專注于問題本身,便會看不到周邊的眾多機會。
6. 一個人,不能控制另外一個人,也因此不能推動另外一個人
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推動自己。所以,應當給別人一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