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墻
聽了你的話,我仿佛受了審判,
無比委屈,又無從分辨,
在離開前,我想問,
那真的是你的意思嗎?
在自我辯護前,
在帶著痛苦或恐懼質問前,
在我用言語筑起心靈之墻前,
告訴我,我聽明白了嗎?
語言是窗戶,或者是墻,
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
在我說與聽的時候,
請讓愛的光芒照耀我
……
兩位美國學者一項長達三年的研究證明:當孩子長到三歲時,腦力勞動者家庭的兒童聽到的詞匯量比接受福利救濟家庭的兒童聽到詞匯累計多出3200萬。此外,前者家庭相對少地訓斥孩子,多使用積極的、肯定的詞匯,如“你很努力”“你真有禮貌”等;而后者家庭則偏好對孩子使用禁忌詞和負面詞,如“你錯了”“你真差勁”等。久而久之,這些來自不同語言環境的孩子也會有不同的發展。由此可見,父母語言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
然而,對于當代父母來說,與孩子溝通并非是一件易事,有時甚至大傷腦筋。下面就來談談親子有效溝通的方法吧。
一、盡量避免使用“控制性語言”
家長在親子溝通中會有意無意地使用“控制性語言”,即以控制孩子的行為和心理為目標,利用自己的地位優勢、權力優勢或資源優勢來控制孩子,從而實現管理孩子的目的。主要形式有:諷刺與挖苦、貼標簽、威脅、否然孩子的感受、講道理、懷疑、心理分析、與別的孩子做比較等等。
表面上,家長的控制性語言貌似對孩子的教育有效,但實際上不僅無效甚至會對孩子產生心理傷害。例如,會導致孩子被動、無主見;內心委屈、冷漠或敵意;在嚴苛的管理下,孩子容易將目標過分內化,形成強迫性人格。即使真的有效果,也只是短期奏效,從長遠來看會損害孩子的自主性,使孩子缺乏責任心。正面管教創始人簡?尼爾森所說,“那些控制型父母常常責怪自己的孩子沒有責任感,而沒認識到正是他們自己在訓練孩子不負責任。”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非常強,家長不當的溝通方式很容易引發孩子的不滿,從而產生逆反和對抗,造成家庭教育的失控。
二、非暴力溝通
如果將諷刺、道德評判、否定和比較等對孩子心理造成傷害的溝通方式稱為“暴力溝通”的話,那么與孩子平等、尊重地交流就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的“公式”(步驟)是:
1. 我觀察到……
2. 我感覺……
3. 是因為……
4. 我想/請求……
例如,當家長看到孩子沒有按時起床,可以這樣和孩子溝通:“我看到你沒有按照《作息表》上規定的時間起床(或晚了一個小時),我感到不高興,是因為我對你的自控力有些擔憂,我想咱們來談談下次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家長在溝通時要盡量客觀地表述事實,而非判斷,不要帶著情緒說話。如果情緒不好,先調整好情緒再與孩子溝通。
家長是孩子最深刻的老師,父母的交流風格會影響到孩子的發展。因此,家長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與孩子有效溝通,讓孩子在愛與智慧的引導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