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家長的配合支持,是前進的動力,甚至可以說是動力。將我這段經歷寫下來,提醒自己與家長合力送孩子走向未來。
還是暗自高興的,通過兩個月的堅持,孩子們在我的一系列獎勵刺激下,動了,家長們也終于開始動起來啦!
畫面一:秋游那天早上,一位奶奶(退休老師)送孫子過來的時候,拉住我的手,連連抱歉:哎呀,老師,我昨日又沒有檢查出來,我太不小心了。我通常是一邊做飯一邊讓他寫作業的,所以寫完了有時也忽略了拼音。我笑笑,他接連兩天的抄寫默寫作業都有小小的錯誤,本不是什么大事,看著他奶奶著急的樣子,我正要解釋。可是奶奶似乎比我還想說明,拿出手機看信息,還說:你看呢,我女兒把信息發到我手機上來了,說小東西排在錯誤榜的第一,讓我檢查得仔細一點。這是一個平時奶奶管學習的孩子。不過一般都很自覺,不需要我太操心。
我的直接想法是:短信起作用了。
畫面二:今日放學時,有幾個孩子晚回家,在教室等候,家長姍姍來遲,其中一個直奔孩子那里,嘴里嚷著:“哪里錯,到底哪里錯?”我看他拿得是方格本,左看右看,估計也看到我圈出的錯誤了。隨即也沒有了聲音,這個同學我還記得很清楚,錯的是拼音。果然,孩子自己對家長說:是d和b寫錯了,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拼音也錯了。家長這下沒話說了。我問:是不是看到信息了?他點點頭,說:接連幾天都是錯,我特地昨晚看了又看,怎么今天還是錯了呢。
呵呵,短信的魅力不小。
畫面三:晚上,突然接到了一個家長的電話。寒暄之后,提到了作業問題:“兩天小家伙都回家責怪我,說是我害得她沒有得到蘋果。”家長邊說邊急:“其實我檢查得挺仔細的啊,可是怎么總是有點錯呢,她還威脅我,如果明天再檢查錯,就不和我客氣來著……”哈哈,童言無忌,我理解她奪蘋果的心愿。我將自己發信息的初衷和家長進行了溝通,希望能在配合下達到最大化的效益。
可是畢竟學習是自己的事,家長的督促看來效果已經明顯了,接下來在班級里,我應該要進行角色反轉與正確定位的嘗試了。回頭細細想來,孩子們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依賴,而家長們會產生疑惑,主要的原因有:
一、“我能行”:孩子們太想在“奪寶計劃”中拔得頭籌,他們被我手里的一些小獎品,五角星等物質刺激給激發出了爭優當先的激情,當然其中也不乏精神上的鼓勵,榜樣的樹立。但是,自我的能力又達不到,好高騖遠者就將這份風險意識轉嫁給了父母,因此,作業好壞也就成了父母沒有檢查出來的借口,孰不知忽略了自身條件的限制,自我學習上的缺陷。這個觀念得立馬從孩子頭腦中剔除。
二、“我的事”:家長們可能是好面子,當然也可能是尋求自己付出的一種回報。沒有很好的為孩子進行方法的總結,而是一味重視結果。在乎孩子“對了”還是“錯了”這個單純的結果。沒有讓孩子積累一定的經驗,怎么才能全對,錯又是錯在哪里。所以家長會覺得累,覺得孩子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孩子在讀書就是自己在讀書。所以這是一個家教的誤區,今后需要進一步與之溝通。
教育之路漫長,而我,也在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