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中的問題(親子關系中的有效溝通)
給孩子更多的允許,孩子才能有更多的發展潛力。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有人說:中國式家庭中,90%的親子矛盾,都源于——不會溝通。
深以為然。
“怎么講,孩子都不聽”、“不發火,孩子就不知道改”、“揍一頓長記性,可才過兩天,又原形畢露”……
無數父母在數落孩子的不乖,可鮮少有家長愿意耐下心來聽聽孩子的心聲。
3-6歲是孩子的“魔王”期,5條錦囊提供給各位家長,幫助您解決90%的親子問題。你會發現:原來,家長這么說,孩子會愛聽!
01
允許孩子“說”
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特別指出:孩子有表達意見的權利,并且大人有認真對待孩子的義務。
然而在生活中,不容孩子質疑權威,卻成為很多家長的一貫做法。
“小孩子懂什么,照著做就行了!”
“不要解釋了,閉嘴!”
“這件事,沒有商量!”
孩子未出聲,父母卻已經成為孩子的話筒。孩子想說的話被堵在喉嚨,要么矛盾激化,用行動對抗;要么隱忍回避,孩子消極對待。到頭來,矛盾依然在繼續,問題還被激化。
當孩子執意做一件家長認為不妥的事,家長不妨先聽一聽孩子的想法,或許你會發現另外自己看不到的東西。
曾有這樣一個小故事,有個媽媽嗓子出問題動了小手術,醫生囑咐十天不能說話。
那天,兒子放學回家就嚷嚷:學校的老師真討厭,他再也不想上學!
換作平時,媽媽一定會立刻嚴肅批評教育,但此時此刻,她只能保持沉默。
氣憤的兒子向媽媽訴說著自己的委屈,原來他被老師批評抄了同桌作業,但實際上,他并沒有。孩子很難過:為什么老師總看不到自己的努力……
說著說著,孩子哭出了聲,不能說話的媽媽把他摟在懷里。這個舉動,瞬間讓孩子的情緒慢慢平靜,他向媽媽道謝:
“謝謝媽媽聽我說,謝謝媽媽理解我,我一定會好好努力,讓老師看到我的進步!”
不給孩子說話機會,注定是一場“對抗關系”的催化劑;但允許孩子說,孩子會在平等對話機制下說出最真實的心里話。
那些所謂的困難與矛盾,也便迎刃而解。
02
允許孩子“哭”
相比讓孩子“說”,看著孩子“哭”,更是一件讓家長感到頭疼的事。于是家長各種理由,阻止孩子哭泣:
摔疼了,不可以哭:勇敢的孩子,才不會哭鼻子呢!
委屈了,不可以哭:這么小的事,有什么好哭的?
難受了,不可以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
家長以為逼孩子收回眼淚就沒事了,是在幫孩子堅強成長,但其實,孩子把委屈憋進心里,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才更容易出問題。
育兒界曾有個盛行幾十年的“哭聲免疫法”,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提議在孩子哭的時候延遲時間再抱孩子,通過“延遲滿足”的方式,讓孩子學會“不哭”。
實驗操作的最初階段,頗有收效。
可一個“不會哭”的孩子,真的能夠成為“乖寶寶”嗎?結果恰恰相反。
那些早年受過“哭聲免疫法”訓練的孩子,飽受冷漠教育的痛苦,成年以后,輕者患有睡眠障礙,嚴重者有人格障礙甚至精神分裂。
僅以約翰·華生自己的3個孩子來說,大兒子雷納幾次嘗試自殺,在30歲時就了結一生;小兒子一事無成,一生流浪,靠著華生施舍勉強度日;而女兒Mary性格缺陷,易怒、狂躁、酗酒,也曾經多次嘗試自殺!
哭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權利,孩子的每一次哭泣,其實都是心理建設契機,家長合理引導,才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允許孩子哭,實際上比讓孩子笑來得更重要。
尊重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哭的權利,也不要吝嗇給他擁抱。
當然,家長也不能答應孩子無理的要求,待孩子的情緒漸漸平復,引導他們認識自己的壞情緒,幫助他們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
漸漸地,孩子就會明白兩件事:底線和方法。
底線,讓孩子清楚每一件事的界限;方法,則幫助孩子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與世界和諧相處。
03
允許孩子說“不”
兩三歲的孩子說“不”,父母們或會覺得那是一種可愛;但隨著孩子長大,孩子的不聽話,卻會成為親子矛盾導火索。
生活中,很多父母會以更嚴厲的控制方式剝奪孩子說“不”的權利,以此對峙孩子說“不”。
“不聽話,就不愛你了!”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多么懂事!”
……
家長把“好孩子”的標準定義在了“聽話”、“懂事”,孩子為了迎合父母,小時候沒有機會表達真實感受,長大后也不會、不愿再表達。
然而,心理學指出:當孩子開口學說話時,最可貴的字是——“不”!
這意味著孩子開始具有獨立意識,用一個“不”字與父母劃分界限,建立適合自己發展的邊界。
特別欣賞《家有兒女》中的小雪,有一幕至今都深刻印在腦海。
那一天,“有借無還”的鄰居阿姨又來借東西,她看中了小雪訂的雜志,順手又想借走。
小雪的父母左右為難,然而聽見動靜的小雪,卻徑直走出房間直接拒絕:“對不起,阿姨,這本雜志我不能借給您。”
阿姨氣鼓鼓地走了,父母卻驚訝地向女兒取經:你怎么就可以這么沒有理由地說“不”?
小雪淡定地告訴父母:說“不”,本來就不用理由,因為每個人都有權利拒絕別人。
生活劇雖然有些戲謔,卻值得人深思。
一個生活在能夠說“不”自由環境里的孩子,才有這樣的勇氣和底氣,在面對自己不能接納的事情時,理直氣壯予以拒絕。
“不”,既是孩子健全人格的體現,也是孩子融入社會關系尋求生存的基礎。
優秀的父母,允許孩子說“不”,因為他們能夠察覺到孩子說“不”背后的真實訴求,并且信任孩子,允許孩子在自己的規則邊界里,用自己的方式處理問題。
傾聽,是一種態度;相信,是一種力量。
而允許孩子說“不”,是在幫助孩子成長。
04
允許孩子“懦弱”
如果說到家長最不愿意看到的孩子特質,“懦弱”,一定是其中一條。
見到熟人,孩子不敢開口打招呼,家長嗔怒:“連開口都不敢,長大還能什么用?”
戶外游玩,孩子不敢玩器械,家長激將:“連這個都不敢玩,還是不是男孩?下次別來了!”
孩子在家長的盛怒下戰戰兢兢,內心的恐懼不但沒有克服,反而又增加心理壓力。
特別欣賞一個媽媽的做法,她鼓勵兒子獨自上衛生間的鏡頭,充滿溫暖,令人激動。
視頻中,媽媽大聲為兒子鼓勁,并教給他方法:第一步,開門!
孩子不敢邁步,媽媽繼續引導:大膽地向前沖呀!唱歌,邊唱歌邊沖出去。
孩子伸頭往衛生間看了看,終于在媽媽“沖”的吶喊聲中,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向衛生間。媽媽立即表揚兒子:“對!好棒!”
誰知,沖出陣的孩子很快尖叫著跑回來,一臉驚恐。但面對孩子的退縮,做媽的沒有斥責,而是伸出雙手擁抱了孩子。
哪有從小就“膽大包天”的孩子,那些淡定的孩子,也不過也是在經歷和嘗試中漸漸學會與恐懼和解。
美國作家庫柏說:不曾恐懼過的人,不會抱有任何希望。
有遠見的父母,允許孩子有所害怕和恐懼,因為這是孩子的本能和權利。
在孩子感到害怕時,為孩子的恐懼情緒兜底,孩子才會在觸及安全線后反彈,在努力嘗試中戰勝恐懼,從而變得強大。
05
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的成長路,就是一條不斷試錯的道路。
然而很多孩子卻無力承擔試錯成本,以回避的方式,拒絕成長。
前段時間有個新聞,令人唏噓。深圳二十六歲的小伙子常年飽受肺炎折磨,在又一次肺炎發作檢查時,被醫生發現端倪,他終于承認在6歲那年不小心吞了個哨子。
小伙子稱:因為害怕,他一直不敢告訴父母真相。
事實上,手術只用了短短不到二十分鐘時間,就幫他根除了糾纏二十年的肺炎折磨。
因為害怕,以二十年的身體健康為代價,看到這個結果,引發無數網友爭議。
有人感慨:何苦呢?早點告訴父母,也不過一頓批評,頂多一頓挨打。
可正因如此,孩子介于對父母責罵責打的恐懼,才常常選擇隱瞞真相。
孩子不敢承認錯誤的背后,是對犯錯后果深深的恐懼。
世界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這樣說過:
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確結果的高座。
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的道理。縱然犯錯會給父母帶來煩惱,可對孩子而言,那卻是能讓他們汲取經驗快速成長的方式。
因此,孩子犯錯時,“允許你犯錯”,或是父母最應該對孩子講的一句話。只有如此,孩子才能在錯誤中正視問題,形成正確認識,學會成長。
06
臺灣作家龍應臺在《親愛的安德烈》一書中寫道:
“多少父母與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說,他們深愛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向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梁,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90%的親子關系來自溝通,很多時候,孩子抗拒的不是溝通,而是不會溝通的父母。
當我們的內心充滿擔憂、焦慮和恐懼的時候,就是我們對孩子無法給出愛的時候。
當孩子不聽話,父母與其試圖改變孩子,不如從改變自己開始:走進孩子內心,啟發孩子思考,讓孩子自己選擇,也許很多難題就會變得簡單,秘訣只有一個:
給孩子更多的允許、接納和愛,不忘為人父母愛的初心,心一直正,溝通也就一直通順。
點一個“在看”,我們一起共修為人父母的愛之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