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怎么成了暴力溝通(親子之間如何非暴力溝通)
01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親子之間,暴力溝通的
危害超出你的想象
昨晚,我們都快睡覺了,兒子的同學小澤來了。我們覺得很奇怪,這么晚了還以為有什么事呢。一問,他說沒事,就是來玩一會。結果一直待到10點多也沒有要走的意思。我也不好下逐客令。
后來,我在家長群里看到小澤爸爸發的信息正在找小澤,問哪位家長見了。我趕緊告訴他孩子在我家。又問小澤怎么回事,他才說跟媽媽吵架了。
因為單元考試沒考好,媽媽就一個勁說他。說急了他索性離家,在小區轉了幾十分鐘,凍得受不了,這才跑到我家。
很快,小澤爸媽來了。一見面,小澤媽用手指著小澤又是吵:
“我就說你幾句,你還敢離家出走?反了你了!”
一言不合,母子倆又吵嚷起來……
親子之間,暴力溝通的直接影響就是造成了親子關系的隔閡,致使溝通不暢。暴力溝通之下,孩子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是隱忍不發,要么是叛逆反抗。這對孩子的成長都不利。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關系決定關系?!?/strong>
就是說童年時期父母與孩子的關系,不僅決定著親子間的關系,還決定著孩子成年后與自己及周圍世界的關系。
心理學家張琳琳曾給一位叫CC的女孩做過心理輔導,因為她無法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系,甚至不敢生小孩。CC說:“我不敢要孩子,我不愿意像我媽對我那樣對我的孩子,但是我又不知道該怎么教孩子,因為我好像就只會我媽的方式?!?/p>
原來,CC的母親一直以打罵的方式教育她。調皮、頂嘴、成績不好時會被打罵,即使做得好時也沒有鼓勵和肯定。由于父母關系不好,母親脾氣暴躁,經常拿她出氣,以致她形成了討好型人格。
成年后的CC鼓起勇氣問母親為什么小時候總打罵她。沒想到母親很詫異,她竟然對那些事沒什么印象了。
親子暴力溝通的傷害,是種“單方面的記憶傷害”,有時會蔓延到成年甚至終生難忘。
就像CC的母親一樣,她對孩子的打罵可能過去就忘了,但CC一直無法釋懷。
02
暴力溝通,
不只體現在語言暴力上
說到暴力溝通,我們最先想到的是打罵。
其實,日常親子間的暴力溝通,不只體現在動作和語言上,還體現在其他較隱性的方面。
比如說“表情暴力”。電視劇《少年派》里,媽媽王勝男對女兒林妙妙各種嫌棄的表情。林妙妙做的很多事,媽媽都看不上,常常嘴一撇,眼一斜,一副嫌棄的表情。
就連林妙妙戴個發卡,媽媽都一臉鄙夷地嫌棄太幼稚。媽媽的種種嫌棄,使母女關系特別緊張,倆人經常掐架。
除了嫌棄的表情暴力,還有眼神,也能成為一種暴力武器。
很多父母其實都有過這樣的時候,當孩子不聽話,或做錯事的時候,我們可能狠狠地瞪孩子。只不過這種眼神的殺傷力有重有輕罷了。
有一次,無意間聽幾個孩子在背后吐槽爸媽對自己有多嚴多狠。一個男孩說:
“你們不知道,我媽的眼神是能‘殺’死人的那種。每次只要她瞪我一眼,準嚇得我立馬石化……”
男孩的話雖有點兒夸張,但是父母的這種“眼神暴力”確實是存在的。
另外,還有父母生氣時冷漠地不理孩子,也是一種暴力溝通。這些暴力方式,雖然不是那么明顯,但還是對孩子有一定的“殺傷力”的。
雖然無法對孩子一直做到和顏悅色,起碼要有種思想意識,知道這些也是暴力溝通的范疇,對自己有所約束。
03
父母怎樣跟孩子進行
“非暴力溝通”呢?
▼了解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他的《非暴力溝通》中提到了溝通的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他舉例,一位媽媽見到兒子把臭襪子扔得到處都是。她是怎么說的呢?
“費利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兩只臟襪子和電視機旁的三只,我不太高興,因為我看重整潔。你是否愿意將襪子拿到房間或放進洗衣機呢?”兒子乖巧地照做。
媽媽的話里,就包含了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仔細體會下就明白這種溝通方式的高明之處。
▼把孩子當“人”而不是當“物”
父母對孩子暴力溝通時,無非是想讓孩子服從自己的命令和安排。
派克在《邪惡人性》中提到:一些父母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將孩子當作了一個“物”,而不是人。他們認為自己有權力去支配這個自己生養的“物”。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自主性就不會得到尊重。
不把孩子當個“物”來支配和對待,而是把他當個完整的人平等相待。給孩子發言權,而不只是聽令行事。
▼孩子犯了錯,批評行為,而不進行人身攻擊
比如說,孩子寫作業,做過的題一錯再錯時,有的父母會氣急敗壞地說:“你沒腦子啊……”這就成了一種人身攻擊。
孩子反復做錯題,本是孩子粗心或馬虎的行為。只需針對這件事,提醒孩子以后做題認真,而不是攻擊孩子沒腦子。
諸如此類,當孩子犯了錯父母批評時,要針對的是“那種事”,而不是針對“孩子的人身”進行語言攻擊。
▼避免“聯想式炮轟數落”
當我們批評孩子做錯的某件事時,很容易隨之聯想到孩子以前犯的同類錯誤,然后就忍不住開始翻舊賬,炮轟式數落個沒完沒了。
避免“聯想式炮轟數落”,就事論事,說哪件事就是說哪件事,不提舊錯,不過度嘮叨。
作為父母,我們每天都少不了跟孩子說話。說有用的話,聊無聊的話;說好聽的話,吼難聽的話……這些話,決定著親子關系的和諧度、親密度。
親子溝通好,親子關系更融洽;
反之亦然,很多親子關系,就是敗在了不健康的“暴力溝通”上。甚至對孩子產生更深遠的不良影響。
減少親子暴力溝通,多用“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不止是一種溝通方式,更是一種愛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