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初中和高中或職高,是大多數人都會經歷的學習階段。想必讀者對早戀一詞已經司空見慣了。本文想說明的,是幾個關于早戀的邏輯命題。(筆者為中學生家長)
早戀一詞,頭條是這么解釋的 簡單來說,就是過早的戀愛。其他百科對此的釋義也大同小異。
如果按照這個定義,早戀肯定是錯的。因為“過早”一詞,本身就帶貶義。過早的戀愛,都說是過早了,所以肯定不好。這個邏輯很通,但問題是,什么是戀愛,過早又是多早?男女生說個話算不算?為了“裝B”而去談的算不算?沒有明確的戀愛動機,算不算談戀愛?正是對早戀概念的泛化,導致許多家長老師對這個話題避而不談。我以為,明確什么是早戀,在當今中國青春期教育的背景下尤為重要。
首先,早戀永遠是少數人,這是其屬性決定的。如果大部分都“過早”,那么就不是過早了,只能說剩下的人是“過晚”。所以說,“某某年齡段早戀現象極為嚴重”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其次,早戀一詞,不應過分濫用。沒有戀愛動機的,不過是正常的男女相吸罷了,談何“戀愛”?借早戀一詞壓制男女生互相欣賞的,互相幫助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是邏輯說不通的。男生女生互相交往是正確的,其正確性已經被寫入初中的《道德與法治》,成了中考的考點之一。不能因為懼怕“早戀”,就灌輸給孩子“不要和女生玩”類似的觀點
再次,早戀不因以學習成績來判斷,其正確或錯誤也不能依據是否影響學業水平來論述。早戀對于學習的影響,常常被過分夸大。有人說,戀愛會占據學習時間和精力,造成學業的荒廢。打游戲也會,看小說也會,發呆也會,哪怕體育鍛煉,怎么就沒見過多少人視這些東西為洪水猛獸?“影響”一詞,從來不代指下降。強調早戀會提高學習成績減壓和強調早戀會荒廢學業都是偏激的和片面的,只是后者支持者更多。學習成績差有多種原因,類似“因為談戀愛所以學習成績差”這樣的命題,需要詳盡的分析和觀察孩子的表現才能得到結論,不是紙上論述一下,網上聽“教育專家”說說,就得出來的。
再次,尊重每個孩子的成長規律。“過早”對于每個人,戀愛時間段是不一樣的。有人高中就有了正確對待愛情的能力,為什么不去引導他們呢?有人大學也不懂,啥是愛情,催婚他們干啥?不要在春天干秋天的事,但每個孩子的春天不一定是一個時間。有人說,高中生乃至大學生都沒有經濟能力,談何“戀愛”?戀愛可不一定要互相送禮物,互相傾慕可不要多少錢。
最后,我們要批判幾個錯誤觀點。“早戀會影響班風”。班風是啥?如果你認為不談戀愛在班風范圍內,那當然如此。可是一般認為,良好的班風要尊重每個人的發展。老師跟相關家長談一談,而不是一味地打壓,視其為會傳播的“瘟疫”。實際上,符合學生人生進程的戀愛已經不是“早戀”。“早戀是學生抑郁癥,跳樓,叛逆的最大原因”我覺得,說這話的人才是悲劇產生的最大原因。把早戀當成洪水猛獸來對待,自然就無法個體化的去分析和引導自己的孩子。更何況,相關調查顯示,家庭教育不足或不正確才是學生抑郁的最大原因。“早下手,得到的人不一定符合你的人生”。這相當于偷換概念——因為早戀得不到好果子,所以不談。那么意思是,如果早戀能有好果子,是不是就可以談了呢?明顯邏輯不對。
希望老師和家長們正確看待早戀,學生也不要給自己畫圈禁錮自己。愿中國青春教育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