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有話好好說(親子溝通好好說話)
近期,被一檔“符合中國國情”、有哭有笑的綜藝圈粉了!圈粉的原因是終于能聽到現在00后的心聲和吐槽了,從中看到了不少“似曾相識”的場景,也映射了很多親子間的溝通難題。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這檔節目就是根據日本天臺告白改編的“中國版天臺吐槽大會”——《少年說》
與日本的“告白天臺”不同的是,少年說叫“勇氣臺”(這個名字就有一種鼓起勇氣吐槽的既視感)。而令人驚訝的是,上臺喊話的孩子里很多都和父母存在著溝通難題,很多話也從未對父母提及過,這背后的原因著實反應了不少家庭問題。
也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親子溝通需要上天臺才敢說出來…
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孩子想和父母溝通時卻望而卻步?
“我說的都對,一切都是為你好”——強勢且固執的強盜邏輯
多少父母高舉“都是為你好”的大旗,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按照自己設計好的路走。卻不曾想,孩子是否體會了這種好,又是否愿意接受這種好?
明明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卻依然成為了孩子不敢和父母說的話。這種“我說什么就是什么”的思想,是中國式父母的最大弊病。
這樣的“控訴“在節目中已屢見不鮮,在溝通過程中,每當孩子想要反駁或提出想法時,總會被視做對抗,一句“為你好”孩子便啞口無言。
其實這句話本身沒問題,可一旦加上“你必須要這樣做”,就是剝奪了孩子選擇的權利。
以前從一本書中,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男士的母親是個能干的女人。小時候,母親每天早上趕著上班,沒有太多時間給他做早餐,但為了顧及他的營養和健康,總會泡一杯牛奶,里頭打上一顆生雞蛋。
“那個味道很糟糕。”男士皺著眉頭說。
我問這位男士,難道沒有嘗試過跟母親說,不喜歡喝這種東西嗎?
他不確定自己有沒有明確拒絕過,可是他確定母親一定會回答:“我都是為你好。”
就因為“我是為你好”這句話,男士每天強迫自己喝下那充滿腥味的“雞蛋牛奶”,到學校后總要先去廁所嘔吐一番。當然,大多吐不出什么東西,仿佛只是想要吐出那種被束縛的悶氣。
“我不忍心,因為那是‘為我好’。如果我拒絕,我媽可能會哀聲嘆氣,偷偷掉眼淚,覺得我傷了她的心。”男士說。
嘆氣、掉眼淚、傷心,都是一種軟性的攻擊。雖然沒有立即的危險可怕,但卻會將我們的情感緊緊栓在某處。就像這位男士,只要看到雞蛋,心靈深處的記憶很快會喚醒“惡心”的感受。也許雞蛋本身不那么惡心,但當年的情感包袱卻令他感到惡心。
“以前我都背著我媽把它倒掉。長大以后某一天,我跟她說,那個雞蛋牛奶真的很難喝。”
“那她還叫你喝?”
“可是她說,因為那樣最方便,而且她覺得很營養,應該對我比較好。”
“我沒有回答,只是下樓買了一包速溶奶粉,打了一顆生雞蛋,拿給我媽喝喝看。”
“她喝了一口就吐出來,把它倒掉了。”每次想起那一幕,我總是有些暗自得意。在那之后,我和母親再也沒提過雞蛋牛奶的事。(來源:《與父母和解》,作者許皓宜,2017年4月九州出版社)
[強勢執拗型家長]
行為特點:擅長操控、介入思想并伴隨輕微強迫癥
語言特點:“我都是為了你好”
后代特點:童年壓抑,意志被瓦解,喪失創造力和反叛力,成年后易被操控
改進建議:換位思考,放松精神
“掙錢給你創造更好的條件”——過分投入工作的隱形父母
“爸爸媽媽,讓我來陪你們過生日好不好?”
“你錯過了我的小學,中學,還要錯過我的未來嗎?”
“爸爸我好想吃你做的魚”
……
從一句句質問里聽出了哀求,從一聲聲討伐中看到了失望。
每每看到這種“控訴”橋段時,總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即能明白孩子的悲傷,也能理解父母的無奈,有些孩子懂得父母的付出是為了給自己創造條件,可有些孩子卻會因為父母疏于管理和陪伴,而誤入歧途。
多數家長不僅缺少陪伴,也很少去關注和了解孩子的現狀,就像是“隱形的父母”,嘴上說著最愛,卻只有在考試成績公布后或闖禍時才有存在感。
每一個父母都有自己的夢想,可是追逐的路上卻忽略了孩子的愿望。
快節奏的社會,讓原本就缺乏溝通的的家庭變得更加疏離。
當孩子想分享學校里的新鮮事時,你在和客戶不停的說著方案里的創新點。
當孩子想與你玩游戲增進感情時,你在投入的加班加點通宵工作。
當孩子想與你談談長大理想時,你在和朋友暢聊未來發展。
…。。。
拿到了方案、結識了朋友、規劃了未來,掙夠了money,你也錯過了孩子成長的瞬間和美妙的陪伴。不經意間,孩子已從事事都想找你商量的“粘人精”變成了不善與父母溝通的大孩子。
是時候慢下來,聽一聽孩子的煩惱。時間總是一晃而過,獨立只是一瞬間的事,點滴的成長也是你不能錯過的精彩片段。
[職場拼搏型家長]
行為特點:工作時間長且忙,陪伴孩子機會少
語言特點:“掙錢給你創造好的條件”
后代特點: 缺乏安全感,與父母隔閡較深,不善溝通
改進建議:合理安排陪伴時間,多交流多溝通
“瞅瞅別人家的孩子”——望子成龍的打擊教育
相信這句話已成為多數家長口中的“口頭禪”,和99%的孩子最討厭的“激將法”。
別人家的孩子到底具備哪些特點呢?
善于調控情緒,從不長時間沉浸在負面情緒中難以振作;
學習成績好,且通常沒有偏科現象,十項全能;
善解人意,同時又很有禮貌素養,懂得照顧他們情緒;
擅長運動,或者某些才藝,總能在學校活動中展露鋒芒;
善于社交,無論到什么場合都能迅速融入集體,交到朋友
…。。。
其實把特點掰開揉碎,你家的孩子其實也同樣具備“別人家孩子”的特質。
就如同《少年說》中的學霸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在成長的道路上,我們遇到的最大敵人,不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我們自己。
尊重孩子的付出,將每一次孩子的努力和進步看在眼里,停止傷人的打擊教育,弘揚正確的鼓勵模式。
[言語刺激型家長]
行為特點:愛攀比,夸獎之后必有但是,
語言特點:“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后代特點: 喪失自信,懷疑自我,不愛與父母溝通
改進建議:勿懟,勿推,爭做佛系家長
“答應你可以,但是你要…”——愛有條件的激勵法則
“成績下滑了,一定是興趣班影響了你 “
這位女兒和媽媽的“天臺砍價”對話算得上是極具代表性了。
孩子的滿臉漲紅+聲淚俱下,可見心里的委屈已經憋了很久,當鼓足勇氣面對鏡頭進行“聲討”后,滿心期待想得到媽媽的理解支持,可是聽到的是母親妥協的條件。
究竟何時,孩子想表達這些肺腑之言時,還需要十足的勇氣?光有說出的勇氣還不夠,還得具備面對指責和討價還價的能力。
追逐夢想明明是件好事,是好多孩子堅持不來的東西,卻要因為成績微微下滑,就把責任歸結到“夢想”上,而根據成績進行討價還價。
難以想象的是,會有多少孩子因為成績而放棄興趣愛好,又有多少因為得不到支持理解而背離夢想。
[經濟激勵型家長]
行為特點:愛提條件,善于討價還價的獎勵手段
語言特點:“如果你進前一百名,我就答應你一個要求”
后代特點: 缺失愛好,容易放棄,經常心累
改進建議:說到做到,經常支持與鼓勵,獎勵但不提條件
如果沒有這檔節目,不知這些孩子的父母,有沒有機會聽到孩子這些壓心底話?
如果沒有這個勇氣臺,孩子該如何向父母吐漏心聲,訴說渴望與訴求?
你喜歡別人家的孩子,殊不知孩子也羨慕別人家的父母;你沒時間陪伴,可曾想過孩子早晚也會離家;你說一切為了孩子,卻沒有傾聽孩子的需求;你說達到目標就有獎勵,是否想過孩子會因此消極。
孩子的世界里沒有金錢、沒有名利,只有內心的純真和向往的美好,如此單純又短暫的年紀,需要父母的呵護陪伴和正確培養。
是時候停下腳步,吐露情感耐心溝通,陪伴的每一秒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不要因為在乎自己的尊嚴,而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是你的孩子,你不關心誰來關心?”
“爸爸,我才是三歲,還是個孩子,希望您能多關心關心我”
“媽媽我想要對你說,我要好好學習當一個醫生,希望我能治好你的病,我相信我可以跑贏時間,在老去之前更快地長大”
“每次和我說話的字數,不超過十個字,爸爸,以后你能不能跟我多說一點?”
——來自孩子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