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真相:乖孩子都是別人的,自己的這個怎么就那么難管?而且越大越難管。
前幾天,一個朋友跟我念叨她家孩子“眼看要考試了,復習的關鍵期,讓早點睡非要再看會手機,真是快被他氣死了。”
小時候操心他吃不好、長不高,大一點操心他語言啟蒙、思維開發,上學了操心他學習習慣,一年365天,不操心的人加起來湊不夠一星期。
孩子為什么這么難管?尤其是上學后。
上網課,不好好聽課,一天不盯著就應付學習,一提學習就喊累,一說玩游戲立馬來精神。只要盯得松了,成績就開始下滑,搞得學習像是家長在學、孩子配合一樣。
你也有這樣的煩惱嗎?
讓孩子聽我們的話不是最終目的,他能夠養成長期自律的好習慣才是。
具體怎么做呢?我從書中選了3個方法。
第一、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潛臺詞
每個人行為的背后都有一些真實的內心期待。
就好像我朋友家的的孩子,一放學就看手機,媽媽提醒多次早點睡,還要堅持晚睡,這個行為惹惱了媽媽,但孩子們不正常的行為,恰恰是給了我們一個信號,示意我們去探尋他們的內心期待是什么。
有一段時間小小錢就很喜歡玩游戲,我問他這個游戲有什么意思,他說可以算數(2468游戲),我說那你算數本也可以算啊,他說不能計時,我說那你算數本+手機秒表就可以了啊。他說還是不一樣。
后來我們聊了一會,他才說想要超過哥哥的游戲成績,因為哥哥答應他超過了就送他一個玩具。我把玩具給他買了,他對那個游戲就不那么念想了。
如果我沒有去分析這一行為背后的信息,只斥責他。他可能終止了當前的行為,但內心的期待依然沒有得到滿足。那他只是表面“屈服于我”,實際還會偷著繼續玩,只是躲著玩而已。
所以懲罰和阻止,可以作為解決問題的辦法, 但不能成為唯一的辦法,還要挖掘孩子為什么會這么做,他為什么不考慮其他選項。
第二、不過分保護和教導,遵從孩子內心的選擇
很多父母出于保護孩子的意愿,舍不得讓孩子體驗不當行為的后果,總是習慣為孩子做這做那。尤其是像我們這些河北、山東高考大省出來的父母,生怕孩子吃我們當年的苦,總想從小學就幫他打好基礎、養成好習慣,但這份情,孩子卻不懂。
像朋友家的孩子,放學接回來,就開始一邊做飯一邊說:“你一會先喝點水,吃完飯之后先寫什么作業,再復習什么功課。最后幾點睡覺,記得睡覺前把什么書再溫習一遍。”
每天她都按照“學霸養成策略”給孩子制定計劃,然后監督孩子執行。但是孩子卻不喜歡,他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也不知道這樣做何時是個頭,每天都在“媽媽這是為你將來考慮”的壓力下,以“不乖就是不心疼媽媽”的方式,不得不去做。
雖然現在如此自律的我,當年也是被我媽這么訓出來的,但它的后勁很大,讓我“間歇性放縱”,以及成年后很長時間跟母親關系不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