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也有類似的困擾,那么請回想一下,類似下面這樣的話,您是否也曾經對孩子講過呢?
這有什么值得難過的?
不疼不疼,趕緊爬起來。
——否定孩子的感受
我要是你的話,就會…… 你怎么會這樣想,干嘛不……
——否定孩子的想法(急于給建議)
你這樣做一點意義都沒有…… 早知道你會搞砸,當初提醒過你……
——否定孩子的嘗試
考了80分,還好意思看電視,你看人家小明…… 讓你幫忙接杯水而已,你看你整了這一地的水……
——否定孩子的成果
……
還有許多我們經常會在不經意間說出來的話,都有可能挫傷孩子的自信,產生逆反心理,隔斷我們與孩子之間的情感鏈接,讓孩子逐漸遠離。甚至還會對孩子造成影響一生的心理創傷,左右他長大后對自己的判斷,對他人的理解,以及對世界的認知。
其實,在對孩子說這些話之前,請先對自己說一遍,先體會一下聽者的感受,就知道該不該說了。
那么,到底該如何說呢?諸多的親子書籍,比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孩子,把你的手給我》、《非暴力溝通—親子篇》等等,都對“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給出了很好的建議。在這里不能將溝通技巧一一展開,先推薦大家試試下面這八個啟發式問句:
1.詢問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情?(讓孩子有機會說話)
2.問孩子,你的感覺怎么樣?(讓孩子情緒有個出口)
3.問孩子,你想要怎樣?(孩子一旦說出,家長不做批評或判斷)
4.問孩子,你覺得有些什么辦法?(允許孩子看似無稽的想法)
5.問孩子,這些方法的后果會怎樣?
6.問孩子,你決定怎么做?
7.問孩子“你希望我做什么?”并且表示支持
8.追蹤,“結果怎樣?有沒有如你所料?”或是“下次遇見類似的情形你會怎樣做?”
啟發式問題,相對于命令、說教、直接給建議來講,更容易引發孩子的主動思考,鼓勵孩子勇于嘗試,培養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注意的是,我們不能做心理預設,希望孩子給出我們想要的答案。只有我們真的是懷著尊重和好奇的心態向孩子提問時,這些問題才會傳遞出信任與關愛。拉近心與心的距離,孩子才更有可能向我們敞開心扉,實現良好的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