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wǎng)上看到了一個小故事:
一個媽媽獨自帶著孩子去游樂場玩,孩子很新奇,一會兒跑到這里,一會兒跑到那里。
媽媽自己一個人拎著大包小包在后面跟著跑,明顯力不從心。
不一會兒,就聽到這個媽媽大聲地喊著:
“跟著我,別自己亂跑!”
“不要去水池邊,那里太危險!”
“你到底聽不聽話啊,早知道就不帶你出來了,真費勁”……
孩子并沒有因為媽媽的說教而停止亂跑,反而跑得更快,這個媽媽逐漸崩潰。
“別亂跑!”
“別偷吃糖!”
“別看電視了!”
“別再玩手機了!”
……
越不讓孩子做什么,孩子越要干什么,你有過這樣的體會嗎?你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嗎?
孩子和我們對著干,到底應(yīng)該怎么辦呢?
美國哈佛大學(xué)的社會心理學(xué)家魏格納曾經(jīng)做過一個實驗,名為“白熊效應(yīng)”。
它要求參與者不要在腦海中想象一只白色的熊,結(jié)果人們的思維出現(xiàn)強烈的反彈,大家都在想白熊。
所以當(dāng)我們跟孩子說:“別跑了”,孩子聽到的就是“跑”,他聽不到“別”,也聽不到“不”。
怎么辦呢?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給到孩子正面的暗示,直接告訴他,“你要做什么”,跟他確認(rèn)。
當(dāng)孩子在玩手機的時候,不要說“別浪費時間了”,而是跟他說:
“孩子,去學(xué)習(xí)吧!”
當(dāng)孩子在磨蹭拖拉的時候,不要說“別再磨蹭了”,而是跟他說:
“孩子,請加快你的速度?!?/strong>
當(dāng)孩子上課開小差的時候,不要說“上課別走神”,而是跟他說:
“孩子,請認(rèn)真聽課。”
表面上看“確認(rèn)”和“批評”似乎差別不是很大,其實不然。
因為“批評”的重點落在他過去犯的錯,“確認(rèn)”則是指未來他需要怎么做。
每個人都會本能地拒絕批評,但很少有人會抗拒被確認(rèn)。
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在正面的事情上,以積極的方式提醒孩子應(yīng)該做的事。
你覺得我說得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