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用孩子語言和孩子溝通(父母的語言決定孩子的智商)
有一個作家朋友,孩子一歲時,她每天在家里面大部分時間,讓孩子在沙發上看電視,自己在電腦前敲字,母女倆幾乎不怎么溝通。餓了喂飯,尿了換尿布。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現在孩子三歲,上幼兒園面試,面臨溝通障礙,不愿意和小朋友們交往的困難。朋友很苦惱,其實,她不知道,孩子三歲前,是發育大腦最快速的時期,最好的刺激方式,就是父母的語言交流。為什么說父母的語言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一、為什么說父母的語言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
藝術家理·特倫奇說過:“語言是一塊琥珀,許多珍貴和絕妙的思想一直安全地保存在里?!泵?。
▲“贏在起跑線上”的起跑線在哪里呢?也許你家里并不富裕,不能給孩子報很多興趣班,沒有條件帶孩子看世界。如果,你是有愛的父母,從孩子出生,能夠讓孩子在語言豐富、積極正面的環境中熏陶,激發孩子大腦潛能,才是帶給孩子最好的早期教育。
▲嬰幼兒時期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最快、各種潛能開發最為關鍵的時期,因此是進行教育的好時機。根據敏感期和大腦發育理論,人類對各種信息和各項能力發展的敏感期都集中在生命的最初幾年,這個時期是人一生中獨特和重要的發展階段,也是寶寶獲得智慧的最佳時機,稱為孩子發展的“機會之窗”。
▲早期教育的核心在于提供一個教育營養豐富的環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和人格成長進行最大化“激活”,從而為其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兒童出生后每秒鐘能夠產生700~1000條神經連接,父母的語言是刺激大腦發育的最好教育資源。3000萬的詞匯差距會極大影響兒童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等方面的表現。
▲不同家庭語言環境的差距可以達到3000萬個詞匯,如果稍不注意錯過了句子中某個熟悉的詞匯,孩子們就會難以弄清下一個詞匯的意思。研究人員稱 “僅僅幾百毫秒的優勢就為孩子贏得了學習的機會?!?/p>
二、父母經常做的“假溝通”有哪些?
研究表明,同樣大的孩子家庭里面,孩子聽到的詞匯量是不同的。父母對孩子說多少話,應該怎么和孩子說話,早期的語言環境是影響孩子最終學習的關鍵。但,溝通技巧也存在很多誤區,有以下幾個比較常見。
1、 “不要”、“不行”、“不可以”重復強制過多。
詞匯量的確對孩子非常重要,但如果強制或禁止孩子接受不了詞匯反而會扼殺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有的家長和孩子剛剛進行溝通,就會不斷插入“不要”、“停下來”“不行”等詞匯。
相關研究表明,嬰幼兒時期,寶寶處于持續高強度壓力的“有毒”環境里,會讓孩子產生內在緊張源,這些持續攀升的“壓力荷爾蒙”,比如皮質醇會滲透給嬰幼兒大腦,最終因壓力使大腦構造發生永久性的改變,導致孩子長期行為問題,健康問題以及學習困難。而相反,一個成長在沒有慢性壓力環境中的孩子,更具有建設性、更積極的方式處理生活中的坎坷與挫折。
2、 “他媽媽特別能說,讓她一個人多和孩子說話就夠了!”
全家人有一起聊天的習慣,才能建立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孩子日后是否善于溝通,取決于父母在在假如何表現和示范。
3、“我不會說,多給他讀書就行了?!?/strong>
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于父母和孩子之前的親密關系。語言語調的親密,如“爸爸愛你這個小寶貝”“你怎么那么可愛呢?”“這個小蛋糕看起來太好吃啦,我都流口水了”這樣簡單的話語,可以連接孩子大腦十億的神經元,產生復雜的神經元回路,使孩子的智力潛能達到高潮。而這些,是僅僅通過讀書,達不到的效果。
三、什么是3T原則?
芝加哥大學達娜·薩斯金德博士在《父母的語言》一書中,提出3T原則,即共情關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輪流談話(take turns)。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執行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創造力和毅力培養等方面,3T原則也能發揮相當的引領作用。
四、 如何使用“3T原則”溝通,優化孩子大腦發育潛能!
1、 共情關注(tune in)
共情關注是指父母要積極關注孩子在做什么。而非讓孩子艱難的去關注你。如:一位父親下班后,注重親子時間,坐在沙發上,拿著一本《兒童工程車系列繪本》,希望孩子能夠過來一起看書,為了邀請孩子,發出訊號:“這本書可真棒啊!”。而孩子正在地板上擺弄著積木,幻想著搭一座城堡,對爸爸的邀請沒聽見或者默然的望了一眼。
這位父親看上去慈愛,和孩子在互動,可惜沒有達到共同關注。
父母應該時刻注意孩子當下正在關注的事情,覺察到孩子的興趣所在,加入孩子的興趣中,此刻的談話交流,才會達到提高孩子游戲技巧,開發孩子大腦的目的,而且還能改善親子關系。
所以,如果這位父親能夠共情關注孩子的興趣點,立刻加入孩子的搭積木游戲當中,當孩子稍后失去興趣,再提起:“想不想一起讀書?爸爸給你講怎么樣?”,孩子轉換了注意力,又高興的投入另一項焦點興趣,會大大提高大腦發展力。
日本兒童教育家木村久說過:“ 家長要善于細心地觀察孩子,從孩子的一舉一動和支言片語中去發現孩子的求知欲?!?/strong>
2、充分交流(talk more)
充分交流是需要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是雙向的,而不是大人主導單向對話,同樣也是前提孩子非常關注的內容,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匯,是孩子大腦單詞產生鏈接想象。
而充分交流,可以用在所有交流當中,哪怕是每天都要重復的刷牙、洗臉。
如在刷牙的時候,父母可以這樣描述:
“到時間刷牙啦,看看我們能拿對自己的刷牙杯嗎?”
“找到你的牙刷了嗎?你的是紫色,媽媽的是紅色,爸爸的是藍色的?!?/p>
“牙刷好柔軟啊,你想摸摸嗎?”“那我們把牙膏擠在上面吧,就這樣一點一點擠”
“讓我們準備刷牙,先從上到下,在從前往后,再刷一下小舌頭”
“漱口的時候,我們聽見了什么聲音?”……
這樣一來,父母不僅幫助孩子形成了詞匯的意識,還讓他從描述性詞匯體會更深,在大腦中形成了觸感、味覺、視覺等感官的連接。
3、輪流談話(take turns)
“輪流談話”是3T原則中,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一環,對開發兒童大腦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要學會“輪流談話”的方式改變。
如孩子還不會說話的時候,但是父母會從他的表情或者動作,了解到孩子的需求,要給與及時的回應。
當孩子開始開口說話時候,父母要要抓住語言信號,即便它們有些難懂,但要耐心等待孩子的回應。
當孩子可以簡單交流,父母要多問問題,不是我們慣用的拷問:
“寶寶,這個球是什么顏色?”
“你看媽媽手里拿的是什么?”
而是在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上,使用開放性問題。
如孩子說:“媽媽,我不想睡覺”,
媽媽可以說:“為什么呢?”
不要急于說到了睡覺時間,大家都睡覺了,寶寶也要睡覺之類的強制。寶寶說“我不困啊”“那寶寶困的時候是什么樣子?”……一人一句的輪流談話,可以讓孩子獨立思考,學會解決問題。
越貴的并不一定是越好的,神經科學專家告訴我們,最好的教育是免費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次交談和每一份互動里。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夠帶給孩子無限的潛能和幸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