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家庭教育調查報告(疫情下的家庭教育狀況調查)
家庭教育是家長與孩子情感交織、知識增長和共同成長的過程。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時,家庭會在生活、工作、學習等多方面受到影響。對家庭教育來說,這既是對平時教育成果的一個檢驗,又是增進親子感情、共同成長的一個契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發生了不小的變化,對親子相處方式和關系產生了影響。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為反映不同地區、情況的家庭所呈現的變化特點,中國教育學會聯合家長學習網共同發布《疫情期間親子關系狀況調查問卷》(以下簡稱《問卷》)。《問卷》詳細調查了不同地區、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收入情況的家長群體,在疫情背景下對孩子的態度變化、產生親子矛盾的原因、處理矛盾的方式方法、獲取家庭教育知識的渠道等。中國教育學會與家長學習網根據《問卷》數據,撰寫并首發《疫情期間親子關系狀況調查問卷》,以期為研究國家突發公共事件下家庭教育狀況提供樣本。
01 調查的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獲取調查問卷99703份,覆蓋全國。
◎以華北、華東、東北等地區家庭為主。華北地區家庭占33.59%,華東地區家庭占48.19%,東北地區家庭占11.41%。
◎以農村家庭居多,占50.31%;城市家庭占28.87%,城鎮家庭占18.33%,城鄉接合部家庭占2.49%。
◎參與調查問卷的人以母親為主,占75.12%;父親占22.93%;祖輩占1.95%。
◎他們之中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占62.57%,高中(中等專業學校或中等技術學校)學歷占25.56%,大學(包括大專、本科)及以上學歷占11.87%。
◎這些家庭,收入在3000-5000元之間的最多,占39.66%;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占27.50%;收入在5000-10000元之間的,占24.30%;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占8.53%。
◎參與調查的家庭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家長為主,孩子在6-9歲(小學一到三年級)的占33.21%,在9-12歲(小學四到六年級)的占33.52%,孩子在12-15歲(初中生)的占26.78%。其余年齡段孩子的家長,3-6歲(幼兒園)、15-18歲(高中生/職校生/中專生)、18歲以上(大學生)共占6.49%。
02 疫情期間的親子關系狀況
疫情期間,家長和孩子被迫長時間待在一起。本次調查,重點考察他們之間親子關系的變化。經調查發現:大部分家庭表示親子關系穩定,少部分家庭“深受疫情、復工、復課等外界環境影響”。
結論>>
第一,大部分家庭家長和孩子的關系較為穩定或者生活模式變化不大,因此在疫情期間和孩子長期相處,親子關系變化不大。
第二,部分家庭因生活物資、防疫準備不足,或者沒有家庭收入來源等,家長焦慮不安;復工復課趕在一起,同時在家辦公、上課,不能互相體諒……這些都容易影響親子關系。
第三,家長因工作等原因不能和孩子長期生活在一起,對孩子有補償心理,因此在疫情期間努力改善親子關系,只是有些家長因方法不當、毅力不足等原因,沒有達成目的。
03 家長受教育程度影響親子關系
在本次調查中,28.52%的家庭親子關系發生了變化,將此與家長受教育程度對比發現:在“剛開始特別親密,時間長了相看兩厭”中,比例隨受教育程度升高而逐漸升高。在“剛開始不習慣,之后越來越親密”中,比例隨受教育程度升高而逐漸升高。親子關系“深受疫情、復工、復課等外界環境影響”,以高中或中專學歷家長所占本學歷層次比例最高。
結論>>
第一,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對孩子的期望值越高。疫情居家期間,家長會因為孩子積極改變自己,并對孩子進行各個方面的培養。
第二,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視親子關系。因此在有機會的情況下,家長會主動去改善親子關系,然而其中部分家長由于和孩子相處溝通缺乏適宜的方法,并沒有達到預期目的。
第三,高中或中專學歷家長的工作、收入更容易受環境影響,因此他們的親子關系也容易受疫情、復工、復課等外界環境影響。
本次調查將家長處理親子矛盾的方式以及看法與家長受教育程度(由低到高)進行對比發現:首先是采取“等雙方冷靜之后,再溝通”的家長,以高中或中專學歷家長所占本層次比例最高。其次是采取“有時控制不住,會訓斥/打一頓孩子”措施的家長,隨著家長受教育程度升高而升高。再次是采取“等孩子冷靜后,再教育”的家長,隨著家長受教育程度變高而下降。最后是以“冷處理,過段時間自然會沒事”為措施的家長所占比例最少,隨著受教育程度升高而降低。
調查問卷顯示,在發生矛盾之后反思自己,是大部分家長都會做的事情,其比例隨著家長受教育程度升高而升高。選擇“向孩子道歉”做法的家長,隨著受教育程度升高而升高。持有“當時覺得有些愧疚,但時間長了就忘了”觀點的家長,隨家長受教育程度升高而降低。持有“父母訓斥孩子不是應該的嗎?無須介懷”觀點的家長所占比例較低,且隨家長受教育程度升高而降低。
結論>>
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重視孩子生活習慣的養成,因此這些家長容易與孩子在生活起居上產生矛盾。學習問題是各學歷層次家長都關注的問題。高中或中專學歷家長在學習上與孩子發生沖突的可能性高于其他家長,可能是因為他們既不能像更高學歷家長一樣幫助孩子完善解決學習問題,又不像更低學歷家長一樣因為輔導孩子學習問題困難而放棄。分析數據可知:
第一,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主觀上越愿意尊重孩子,選擇平等溝通。但客觀情況可能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長對孩子期望也越高、要求也越嚴,更容易產生矛盾,導致家長難以保持理性、控制情緒。
第二,家長受教育程度越低,解決家庭教育矛盾的積極性越低。如初中及以下學歷家長“當時后悔過后即忘”的情況相較其他學歷層次要高。這表明家長一則缺乏完美解決矛盾的積極性,二則缺乏正確處理矛盾的方式方法,并且不能主動去學習。
04 家長收入影響親子關系
在本次調查中,28.52%的家庭中親子關系發生了變化,與家長收入(由低到高,3000元以下、3000-5000元、5000-10000元、10000元以上)進行對比發現:“有變化,態度深受疫情、復工、復課等外界環境影響”在家庭收入在3000-5000元最高;“有變化,剛開始特別親密,時間長了相看兩厭”隨著收入升高而緩慢升高;“有變化,剛開始不習慣,之后越來越親密”隨著收入升高而緩慢升高。
結論>>
第一,家長收入越高,家庭抵抗風險的能力越強,越不容易因為疫情等外界因素影響家長對孩子的態度。家長收入高于5000元時特征較為明顯。但當家長收入低于3000元,家長對于孩子的態度受疫情影響較小,原因可能是這部分家長的職業大部分是務農(53.84%),疫情、復工、復課對農業的影響要遠小于企業職工或個體工商。
第二,一般而言,家長收入是和工作時間成正比的,收入越高,家長越忙碌,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越少、越容易出現彼此不能深入了解的情況。疫情為父母與子女提供了長時間相處的機會,讓親子之間增進了解。其中一些因為相處方式不當,會引起親子矛盾;找到合適的相處方式,親子關系會越來越親密。
本次調查將親子矛盾原因及家長處理方式等與家長收入做對比發現:盡管家庭收入不同,但是在與孩子產生矛盾的焦點都集中在生活起居和學習問題上。
選擇“冷處理,過段時間自然會沒事”處理方法的家庭比例較低,隨收入增加而逐漸減少;選擇“等雙方冷靜之后,再溝通”處理方法的占比較高,且收入在3000-5000元的家庭占比最高;選擇“等孩子冷靜后,再教育”處理方法的占比隨收入增加而逐漸減少;選擇“有時控制不住,會訓斥/打一頓孩子”處理方法的占比隨收入增加而逐漸增加。
家長在和孩子發生矛盾之后,“反思自己,以后避免出現這種情況”的占比最高;選擇“向孩子道歉”做法的比例與家庭收入成正比;家長“當時覺得有些愧疚,但時間長了就忘了”和“父母訓斥孩子不是應該的嗎?無須介懷”的比例較低,與家庭收入無明顯關聯。
結論>>
第一,收入低的家庭為了更好的生活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因此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尤其是生活起居、服從管教等和家長息息相關的行為習慣較為嚴格,希望孩子能夠“懂事”,家長不必在這些“生活瑣事”上費心。
第二,在家庭教育上,家長沒有時間和精力慢慢引導孩子,因此發生矛盾后往往“冷處理”“等孩子冷靜后,再教育”。但是他們又清楚良好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過因為時間和精力或者方法有限等原因,不能和孩子平等溝通、慢慢引導,只能等雙方冷靜后,通過家長權威去教育孩子,讓孩子改正。
//報告重要結論//
調查表明,社會家庭對于親子教育問題關注度高、參與度高,需求強烈。80后、90后家長更加重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能力與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和職業能力關系密切,也顯示出這一特定年齡段的家長與孩子之間關系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結論一:改善親子關系需要父母耐心堅持。很多家長有著改善親子關系的決心,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后,或因得不到孩子的正向反饋,或因孩子“不聽話”而失去耐心,選擇放棄。這說明改善親子關系不光需要信心、決心,還要有耐心、恒心,以及細心。
結論二: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占有第一重要地位。參與本次問卷調查的家長75.12%是母親;76.59%的家庭中,孩子與母親的關系最為密切。但在受教育程度上,母親的受教育程度略低于父親。80后、90后的母親特別是農村地區的母親們對家庭教育知識和家庭教育培訓的需求更為迫切。
結論三:家庭教育中的親子矛盾主要集中在生活起居與學習方面。問卷調查中,學習方面的問題是引發親子矛盾的首要因素。這既表明家長對孩子學習的重視,又表明家長對于孩子的學習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生活起居是引發親子矛盾的重要因素,主要是孩子在生活起居上的習慣不符合家長的預期,家長不能采用符合孩子特性的方法督促孩子,從而產生矛盾。而家長選擇處理親子矛盾的方式與其內心深處秉承的教育理念息息相關,比如民主平等、以人為本等。
結論四:父母和孩子在學習上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和家長輔導上。在輔導孩子作業的人員中,父母占大多數。對于父母來說,孩子學習上的問題首先是缺少自我管理能力,不能主動去學習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是父母沒有輔導能力,不能有效解決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沒有有效方法引導孩子學會學習。
結論五: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對家庭教育理念的認識越到位,但是在實踐應用中依然會遇到阻礙。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對于與孩子平等相處的觀念認可度越高。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家長與孩子發生矛盾時,還是容易以父母的身份去教育、強制孩子。還有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家長,在處理親子矛盾時,由于對孩子高標準、高要求,也難以避免感情用事(忍不住訓斥、打罵)。
//關于改善和增進親子關系的建議//
建議一:鼓勵家長學習文化知識,提高文化水平。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對于科學育子觀念的認同度越高,對于家庭教育的科學理念理解得越透徹。因此家長應該堅持學習,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一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增強孩子主動學習的動力;二則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三則開闊眼界,提高文化素養,對家庭教育理解更加透徹,更容易找到適當的方法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以減少和避免親子矛盾,改善親子關系。
建議二:家長要認識到,改善親子關系是一項長期工作。很多父母有改善親子關系的想法,但是并不長久。親子關系的改善是一項長期任務,家長應以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去進行,不能把自己逼得太緊,否則不容易長久且容易引發親子矛盾。家長還要考慮做法是否會得到孩子的正向反饋。若孩子總是不能給予正向反饋,比如不理不睬等,家長就要考慮換個方式了。
建議三:家長對孩子要抱有合理期望。絕大多數家長對孩子都抱有很大期望,希望一代更比一代強。對于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來說更是如此。這些家長本身很優秀,希望孩子更加優秀,因此對他們也就更加嚴格。孩子的成長發展是有其自身規律的,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因勢利導,讓孩子健康發展、逐漸優秀,而不是為了自己的不合理期望揠苗助長。
建議四:培養孩子的自律能力。很多親子矛盾是在家長督促孩子的過程中產生的,而很多沒有這些矛盾的家長回答“孩子自律性強,不用催”。可見,培養孩子良好習慣,讓孩子養成強大的自律能力,是減少親子矛盾的一項重要措施。
建議五:提高家庭收入水平,學會平衡家庭與工作。收入越高的家庭,親子關系不受外界風險影響的概率越大。努力提高家庭收入的同時,要注意提高家庭陪伴的質量。
建議六:為母親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教材和課程。母親在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調查問卷中,很多母親表示缺少輔導孩子學習的能力,容易在生活起居中和孩子產生矛盾。數據顯示,這些母親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有接受家庭教育指導的需求。可以通過網絡、講座、家長學校等形式為她們普及家庭教育知識。相關機構或組織可專門為她們編寫一份公共性強、易于理解、易于操作的家庭教育教材,以及開設相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