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與孩子溝通(善于與孩子交往)
心理學家常把人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外向型是指那些在生活中比較善于與他人溝通的人,也就是十分健談的人,而內向型則指那些不善于與人溝通的人,就是無論什么事都不愛發表自己的意見,就是不愛多說話的人,平常我們叫這一類人叫悶葫蘆子。有的人把這兩種人看成是天生的,不是后天教育培養的結果,是永遠不會改變的。我覺得這種說法太主觀,因為人的性格都是從小養成的,人在小時候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家長要把他養成個什么性格他就是個什么性格,性格養成之后就很難改變。我們知道一般外向型的人一般與人好溝通,并且思維敏捷,比內向型的人有諸多的優點,大多數人也喜歡與這樣的人交流,所以在社會生活中,外向型的人比內向型的人普遍受歡迎,所以家長們一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外向型的人,而不希望成為內向型的人。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外向型的人與內向型的人,他們的性格各是怎樣形成的呢?對人性格的培養一般都在嬰幼兒時期。在這個時期如果家長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注意與孩子溝通互動,不僅注意孩子錯誤的行為,并對其提出批評和阻止,而且還注意孩子正確的行為,對正確的行為及時提出鼓勵和表揚。就是說該批評的批評,該表揚的表揚,讓孩子有正確的是非觀。在批評與表揚的同時,還要讓孩子說出對在哪里,錯在哪里,為什么要那樣做,當時是怎么想的,這無形中對孩子的語言就是一種鍛煉。同時,語言是人思維的載體,孩子在說的同時,就對自己的行為是對是錯進行思考,然后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既鍛煉了孩子的語言也鍛煉了孩子的思維。長期這樣做,孩子就會怎樣想就怎樣說,就會成為一個大家喜歡的善于與人交流的外向型的人。在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大部分家長并不都是這樣做的,他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往往關注的是孩子在生活中做錯的事情,并對孩子做錯的事情提出批評 ,而對孩子在生活中做得對做得好的事情卻一言不發,沒有贊揚的聲音,使孩子沒有一點兒成就感,就是說,家長與孩子很少交流互動,致使孩子無論是事情做得對還是做得錯,都默默無聞,寡言少語,就是說,家長只對孩子說不,而不說出不的原因,這對孩子的語言鍛煉非常不利,孩子的語言少了,思維也就慢慢不那么積極了,慢慢的,孩子內向型的性格也就形成了。這就是一個人內向型性格形成的原因。
孩子在語言形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與他多交流,讓他多說話,因為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對語言有很強的依賴性,讓他多說也就是讓他多想,多想才能提高他思維的靈敏度,成為一個聰明的人。整日的少言寡語,不與外人交流,即使你智商再高,也不受人歡迎。所以,一般外向型的人比內向型的人聰明,在社會上,也比內向型的人受歡迎。
所以我們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就要特別注意孩子外向型性格的培養,對孩子在生活中的各種事多指教多提問,讓孩子養成多發言多交流的習慣,這時候千萬不要指責孩子話多,這樣會打擊孩子說話的積極性的,對孩子做對的事多表揚,做錯的事讓他自己找錯誤,然后說出來,既鍛煉了思維,又鍛煉了說話。讓孩子形成習慣,長大了就是好性格,萬金難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