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溝通指導(親子溝通技巧專題家長學堂)
大家好,我是扈俊麗。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一個陪媽媽們科學育兒的家庭教育創業者。
※除了原創文章,每天精選3篇學習筆記。
學習筆記內容來自:書籍、公眾號、知乎、微博、付費社群、群聊、朋友圈等,不代表個人觀點,也不清楚原始出處,所以大部分沒有注明摘自哪里,侵刪。
這是第316篇學習筆記:簡單的親子溝通方法——雙向交流
以下為學習筆記正文。
一,心甘情愿的付出
喜歡《撒野》里的這句:“我討厭有人為我犧牲,為我放棄什么,我不需要。
你的路你該走就走,不要停,你懂我意思嗎?
同情,放棄,這些會讓我有壓力,會覺得累。”
我本來是淋雨的,你非要給我傘,我走不快,你也會淋濕。
任何關系里所有的付出,心甘情愿最有意義。
違背了內心的想法,不僅對自己愧疚,還扭曲了相互之間的關系。
親子關系尤是如此。
父母不能做到心甘情愿的付出,為這份付出增加了期望、回報的色彩,勢必會增加雙方的矛盾,扭曲雙方間的關系。
二,最小的小班授課,是在家中
最小的小班授課,其實是在家庭中。
是家長對孩子的一對一甚至是二對一。
可以說,利用好家庭教育,可以收到比學校教育更好的效果。
在進行“家庭小班授課”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了解些有用的關鍵詞。
它們分別是:輔導、指導、引導、教導和主導。
可以針對不同的情景把握好分寸利用這幾種行動來教育孩子。
輔導:這個意思就好比是過河時主要倚靠孩子的腳和腿,而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在關鍵或是危險的時刻“牽”他一下而已。
孩子在用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行走著,我們只要在他需要的時候才給予他。
但是,大多數的家長并不知道這一點,好像家長的給予是在滿足家長想給的這個需要,而并不是針對孩子的真正需要。
很多家長在無意識中自以為是地給予了很多,卻在一廂情愿的愛護中傷到了孩子。
引導:這個詞好像是領著孩子走路的感覺。
我們幫助孩子的引導適可而止即可。
孩子在他自身成長的“整體”中會有自己的“主見”和“能力”,這些已經形成的能力會知道他自己好好走路。
只要我們家長給他提供好的滋養,人是有向上和向善本能的動物,就會像植物向著陽光生長一樣。
我們又何必事事躬親呢?
教導:這個詞實際上已經露出一點點暴力的味道了。
在教導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孩子內心的感受。
主導:這個詞似乎有“主宰”的意味。
家長要知道的是,孩子絕對不是你能夠隨意掌控的東西。
如果你想主導孩子的思想或者是生活,那么你的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將消失。
——摘自《常青藤教育》
三,親子間的雙向交流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孩子和自己分享他的經歷、不安與憧憬。
當孩子放學,從學校走出來時,父母就會迫不及待地向他詢問今天在學校里發生的一切。
可是當孩子到了6歲的時候,他會開始厭倦把他一天中所做的或所經歷的一切“告知”父母。
沒有人喜歡被“審訊”,也沒有人覺得父母是唯一可以分享自己的親密關系的人。
比“審訊”你的孩子更有效的方法是尋求雙向交流。
做法非常簡單,你只需要跟孩子分享你的經歷、不安與憧憬,僅此而已。
當你到學校接孩子放學的時候,當你回家或全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時候,你可以講一件當天發生在你自己身上的逸事來破冰。
你不需要說什么特別的事情,它可以是“今天我在午餐的時候吃了通心粉”之類的日常小事,也可以是“今天早上我在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一只這么大的狗”這種簡單的內容。
如果你與孩子分享了自己的經歷,那么孩子也一定會以同樣的方式回應你。
除了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外,你還可以進入孩子的世界,花時間談論孩子真正感興趣的事情。
比如他最喜歡的動畫片人物,或者聽他介紹心愛的玩具的名字。
如果你可以做到這些,那么你的孩子將會非常喜歡和你談話。
因為他知道這是一段真正公平的充滿互動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