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玩游戲的方式來與孩子交流英語(用玩游戲的方式來與孩子交流的英文)
聰明的父母應當努力把與孩子的交流變成游戲,應當做到:一切語言刺激最好帶有孩子喜歡的趣味性,而在一切孩子所喜歡的活動中,都不要忘了進行必要而有效的語言交流。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伴隨孩子的成長,父母與孩子之間談話的內容及交流方式都在發生著變化,從中也可以看到父母與孩子之間心理距離的變化,比如孩子在襁褓之中,家長不時動情地“自說自話”,心中充滿無限憐愛,此時,父母的心態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接納。
到了孩子以已經能到處亂跑時,大多數家長又要重新回到自己的職場。由于工作,家庭的雙重壓力,家長就期望孩子能少給自己添些麻煩。在這一階段,有些家長在與孩子溝通時的態度,語氣,會因為自己情緒的不同而變化,心情好時,可以會與孩子講話比較溫和,情緒差時,會因一些小事責備,訓斥孩子。此階段家長與孩子交流的時候,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已經不再是百分之百。
孩子上幼兒園或者上學后,家長更多的是關心他學習成績的好壞,對他接納的程度也常以學習成績為標準。家長最愛問孩子的就是:“有沒有聽老師的話?”“考試多少分?”“老師喜不喜歡你?”等等等等,孩子的學習成績常常是家長態度的晴雨表,家長與孩子的對話,儼然是兩個成年人的對話方式。
孩子在接受教育時是有選擇性的,并非所有正確的,應該實施的教育內容都會為他所接受。孩子只接受樂于接受的內容和方式,因此父母有必要研究怎樣和孩子說話。
不少父母都感覺跟孩子講道理是非常難的一件事:父母說的天花地墜,孩子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一不留神兒,孩子還逮著個錯反駁父母半天,有些父母能與孩子說的眉飛色舞,熱火朝天,有些父母卻很少與孩子討論什么,他們與孩子說話,往往說上個三五句,孩子不耐煩,父母也沒詞,沒話兒了。
有的父母很是困惑:為什么我們就不能和孩子深入討論了?怎樣讓我們的親子溝通更有趣呢?在下面的幾個方面中,好好的摸索,相信你能與孩子的心靈越來越近,越說越投機。
第一、在玩游戲的過程中和孩子說話
家庭游戲是使家庭成員達成良好溝通的橋梁。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游戲他們需要在游戲中找到快樂,也需要在游戲中成長,父母也會在游戲中重新找回失去的童心。游戲使家庭成員融為一體,使大家有更多有意思的話題,使溝通更輕松,有趣,家庭游戲和家庭趣味活動可以有很多種多樣的形式。
比如:“開家庭卡拉ok”“家庭講謎語故事”“家庭畫展”“家庭數字撲克牌”“集體做飯”“繞口令比賽”“家庭成語接龍”“家庭機智回答問題”,等室內趣味活動都可以豐富家庭文化,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戶外游戲的形式那就更加豐富多彩啦,家庭游戲和趣味游戲能自然而然的在家里營造一種輕松歡樂、自由自在的氣氛。孩子不再感覺父母是高不可攀的鐵面家長,而是有意思的玩伴,父母也暫時收起了嚴肅的面孔,和孩子一起歡笑玩鬧,這樣一個歡樂的家庭之中,孩子和父母和孩子的關系,必然也是親密的,和諧的。
第二、在想象世界里和孩子說話
有時候,父母不妨忘記現實的日常生活,在孩子周圍創造一種童話般的氛圍。孩子眼里的世界,是浪漫的、多姿多彩的。父母應該珍惜孩子的這份東西,努力與孩子的童心這些詩情畫意的交流。
第三、在孩子喜歡的活動中和孩子說話
愛玩、愛做游戲,這是孩子們的天性。游戲的娛樂性和趣味性,能使孩子愉快,興高采烈。而這種作用對于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是大有好處的,而且是對孩子進行教育的最好方式。聰明的父母應當努力把與孩子的交流變成游戲,應當做到:一切語言刺激最好都帶有孩子喜歡的趣味性;而在一切孩子所喜歡的活動中,都不要忘了進行必要而有效的語言交流。
比如:孩子拿著一根棍兒到馬騎,并用小樹枝或小布條當作馬鞭抽打著,孩子玩的很高興,可是當他玩夠了的時候,就會扔下木棍,跑去玩別的了,這樣的游戲反映了什么呢?只是表現了孩子把木棍當馬騎這一天真的天性,父母對孩子這樣游戲,往往是聽之任之,不加理會有時也只是說:“把棍子放到原來的地方,別到處亂扔”,如此而已。其實,這種情況正是父母與孩子進行語言交流的大好時機,比如媽媽可以提來小桶對孩子說;“看,馬跑了半天,一定累壞了,讓他喝點水吃些草吧。”那么,孩子就會很高興地接過小桶給馬“喝水”,還會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馬兒,你喝飽了嗎?現在我牽你到馬棚里吃草吧……”孩子玩完騎馬的游戲,再也不會把木棍一扔了事,而是對“馬”關懷備至。這樣既發展了孩子的語言和想象的能力,又培養了他良好的品格和習慣,而這一切都是在輕松愉快的玩耍中所進行的,父母與孩子在游戲中溝通,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可以拉近親子之間的關系,創造美好的溝通氛圍。
第四、讓自己的話,更能讓孩子聽懂和理解
父母的語言,可能是生動具體,敏銳有力的,也可能是空洞枯燥,身影無趣的。父母只有使用具體形象的話語進行生動類比,才便于孩子接受和理解,才能打開通往孩子心靈的門,讓孩子感受真正的快樂。
例如,一位父親帶著孩子出去玩的時候,突然,兒子問父親:“爸爸,為什么前面那輛汽車會冒煙?”父親很有興趣的告訴兒子,說:“你會吃飯,喝水,而運動以后不要的東西就變成‘尿’和‘便’排泄出來。車子也一樣,吃進去汽油就像你吃了飯一樣,才有力氣跑,發動了車子,汽油使用后會變成黑煙,從車后排出來,就仿佛車子在‘尿尿’一樣。所以要把窗子關上,才不會聞到臭味。”這是將車比喻成‘人’的答法,問題回答的很形象,也使小孩很容易了解。
如果父母是從汽車的原理等理論去闡述,那么會使孩子感到枯燥且難以理解。生活中,孩子會經常冒出許許多多的“為什么”,父母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理解力運用不同的類比方式去理解。父母都用形象的比喻會使自己的語言更具有吸引力和藝術性,孩子在快樂交流的同時也會吸收父母的語言藝術和精華。
所以說:“語言也是一門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