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待在農村鄉下,看到一些現象,想到一些事情,有感而發:
很多時候人們總是喜歡比較孩子,我家孩子期末考試成績怎么樣,你家孩子在學校前幾名 。但是在鄉村絕大多數還是留守兒童,他們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根本沒有可比性,大多數孩子學習成績不會太好,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
由于沒有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很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的寶貝、掌上明珠,這就把孩子慣壞了,打不得,罵不得,生怕孩子受委屈。同時也讓孩子們越來越任性了,因為老爺爺老奶奶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只要我給你帶好,餓不著,凍不著就行了。
另一方面,在外打工的年輕人每天都要上十幾個小時的班,為了養活一家子,也是不容易,沒有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去想這些問題。甚至有這樣一種現象,孩子跟父母打電話一般都是躲著,感覺很陌生,或是不愿意跟父母聊天。所以孩子的內心是抗拒的,每次父母打電話回來,首先問的是:寶寶,你的學習怎么樣?在學校表現好不好啊?這就是孩子抗拒的原因,你們怎么不關心我開不開心,有沒有想你們,你們什么時候回來呀?這就是孩子的世界,其實很簡單,他們需要的是陪伴!
久而久之,孩子不再聽父母的電話了,因為他們覺得父母根本就不關心自己,不了自己。一旦這樣的情緒開始蔓延,孩子就變得越來越叛逆了,甚至為了引起注意去做一些不著邊際的事,爺爺奶奶不知道啊!只是一股腦的罵,這熊孩子!怎么幫聽話啊!熊孩子就這樣產生了。
以上分析,是從客觀原因來解釋一些“熊孩子”的形成原因,不能一概而論,所以大家不要誤解,至少我身邊的,我所看到的大多數是以上原因。
下面我來說說主觀原因,當然每個家庭都不一樣,所以家庭教育的理念也就不一樣。前面我說過,在鄉村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有留守兒童,這是有歷史原因的,因為他們的父母就是曾經的留守兒童,這一代人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代留守兒童,他們的文化水平有限,所以不得不早早的背井離鄉去外地討生活,所以也早早的為人父母,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他們一樣沒知識,沒文化,早早地出去打工,但是生活就是這樣無奈,為了孩子上學,生活,他們不得不掙錢養家啊!同時孩子也在缺少父母陪伴的環境中成長。
這樣一來,就進入了一個死循環,孩子也就成了留守兒童!農村的老一輩人教育孩子的方式簡單粗暴,根本就不懂得尊重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有的有樣學樣,爺爺奶奶的不當行為習慣,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影響這孩子。這不是一棒子打死,在農村真的有這樣的老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還覺得孩子繼承了自己的“優良”血統,你說說這樣的長輩能教出什么樣的孩子,熊孩子不就是這樣來了嗎!這樣的情況是真實存在的。
不管怎么說,我們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但前提是我們必須先做一個合格的家長,有句話說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做一個孩子一生的老師和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