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這個詞在這幾年十分流行,這個詞形容的是那些過于調皮、無法無天的孩子。
雖說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避免熊孩子出現的最好方式,但有的孩子卻真的是天生頑劣,而這些天生頑劣的孩子往往有超過常人的逆反心理,極難教育。
面對那些生性就比較有逆反心理的孩子,打罵的教育方式是行不通的,你越是打罵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就越厲害,越容易和你對著干。
案例
前段時間朋友說過一件關于她家熊孩子的事情,這個熊孩子就是天生逆反心理很重,總是不管不顧地搞破壞。
一開始朋友還十分有耐心,可是這個孩子仿佛根本不聽管教,總是丟東西、破壞公共物品,甚至打人。
后來朋友也越來越煩躁,開始試圖通過打屁屁的方式來教育孩子讓孩子安靜些,可是這個孩子不僅完全不怕打罵,反而在被打罵后出現了報復性行為。
分析
教育孩子本就是一件需要耐心的事情,而天生逆反心理極強的孩子自我意識都很強烈,這并不是一種錯誤,而是個人突出性格的一種體現。
孩子在4個月大的時候就開始有了自我意識,隨著孩子開始牙牙學語,他們會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言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孩子眼里其實沒有太大的“對錯”意識,有的只是對于這個世界的好奇和探索欲。當他們在探索期間的行為“不符合常理”時,媽媽爸爸就開始干預他們的行為。
而在孩子出現“越界”的探索行為時,家長切不可通過打罵的方式來干預他的行為,而是要“正面管教”。
打罵會對孩子產生哪些影響
1.引發孩子生理創傷與心理創傷
雖說家長在打罵孩子時候知道要“輕點”,但是孩子的皮膚和身體遠比我們想象中脆弱許多,一不小心就會讓孩子身體受到較為嚴重的損傷。
我們企圖通過打罵來教育孩子時,語氣、表情和言語往往都會較重,此時不僅無法起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還容易引發孩子的心理障礙。
2.孩子會出現暴力傾向
常常被打罵的孩子,即便在成長的過程中看起來很乖巧、溫柔,也依舊會有一絲隱藏的暴力傾向。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他會在潛移默化之中意識到打人這種方式是讓人屈服的最粗暴有力的方式,而后便開始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有哪些方式可以代替“打罵教育”
1.關鍵時刻及時疏散自己的情緒
在孩子多次犯錯、自己很生氣的時候,迅速轉移注意力,比如看看文章、吃點東西。
這種方式能夠平復家長一時間激動起來的情緒,讓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能冷靜對待、理智分析。
2.引導孩子解釋
很多家長教育孩子時都有些“咄咄逼人”,自己說了一大堆,可孩子其實根本不理解你在說什么。
此時,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自己解釋自己的行為。
3.給孩子正確的發泄通道
很多孩子突然出現無緣無故的頂撞行為,往往都是因為他們在某件事情上生氣了,卻又得不到宣泄。
你需要帶他轉移注意力,或者讓他通過語言來宣泄情緒。
4.從孩子角度出發去看問題
很多家長對孩子生氣都是覺得孩子做錯了,可是這只是你覺得,或許在孩子的思維看就是天經地義。
【寄語】
打罵孩子是千百萬種教育方式中看起來“最簡單高效”的,但其實是最“無能”的。打罵只是通過武力震懾,在教育上只能起到治標不治本的效果。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這句話在育兒方面一樣適用,
只要家長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和孩子一起成長,將孩子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才能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今日話題】
你是否有一時激動打了孩子卻又格外后悔的經歷呢?你是否有因為這件事向孩子道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