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這個名字并不是為了嘩眾取寵,我只是想探討一下,家長與孩子雙方是以什么身份進行溝通的。
有人說,不就是家長和孩子的身份嗎?我想說,這只是表面的身份而已。
先說一下圓桌會議。
顧名思義,圓桌會議是大家圍坐在一個大大的圓形桌子旁邊開的會議。圍坐在這個桌子旁邊的人,沒有尊卑上下之分,只要坐在這個圓桌旁,大家的身份都是平等的,誰都可以暢所欲言,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
據說,圓桌會議起源于公元5世紀英國的亞瑟王。亞瑟王在與騎士們商討國家大事時,為了表明地位平等,君主和騎士們之間不排位次,就改用一張圓桌開會,而不是傳統的長桌。圓桌會議由此得名。直到今天,“圓桌會議”已成為平等交流、意見開放的代名詞。
然而在我國,大家沒有用圓桌開會的習俗。一般開大會時,都會布置一個主席臺,領導們坐在上面講,同志們坐在下面聽。開小會用長桌,也會有一個固定的領導席位。即使在飯店,吃飯用圓桌,也會強行分配一個主座,留給年長的,或位高的人。小輩要是不知好歹坐上去了,會被別人笑話“不懂規矩”。中國人非常重視“排排坐”。
這種長幼尊卑的觀念在家庭中也不可避免。當家長與孩子進行談話時,無形中就一屁股坐在了主席臺上,讓孩子坐在了主座臺下。家長坐在上面講,孩子坐在下面聽,根本沒有平等可言。
想象一下,溝通就如同一個大管道,這頭連著家長,那頭連著孩子。家長在上游,孩子在下游。家長的話,源源不斷地流向孩子,而孩子的話不可能流到家長那里。單方面的灌輸,是溝通嗎?只是傳達或下命令而已。孩子根本沒有機會向家長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的溝通根本就是單方面的。
而要想進行有效的親子溝通,前提是家長與孩子必須地位平等,這樣孩子才能有機會說出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