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使用暴力教育孩子反映出家長什么樣的心理問題(小孩怕挨罵喜歡撒謊怎么辦)
很多父母都擔心孩子撒謊,覺得孩子一旦撒謊就是品行出現問題,開始學壞了。
四歲的明明偷吃了廚房的小蛋糕,媽媽問“明明,桌上的蛋糕怎么不見了?”明明說自己不知道,媽媽又問“是不是你吃掉了?”明明搖頭說自己沒有吃蛋糕。類似這樣的場景幾乎天天在明明家上演:“媽媽,我頭疼,今天沒辦法去學校了”“小狗打翻了杯子”“我真的把藥吃進去了”……
不知何時開始,父母眼中天真可愛的小天使開始學會說謊話,但其實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講,說謊話并不是品質變壞,而是他們心智發展的正常階段,孩子進入了“撒謊敏感期”。
什么是撒謊敏感期?
3-5歲的孩子就會進入撒謊敏感期,這個時候他們剛開始有自我意識,分不清現實世界和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因此有的孩子會把想象中的東西編成一個故事,如果你發現自己家的孩子從3歲開始,慢慢會撒一些無關痛癢甚至稀奇古怪的小謊言,這就是孩子進入撒謊敏感期的預兆。
另一方面,孩子也會慢慢發現原來自己想的和別人想得不一樣,爸爸媽媽并不知道自己心里在想什么,他們開始對這件事特別好奇,想要告訴別人自己心里想象中的事情,甚至是一些不存在的事情,吸引父母注意力的同時也想要驗證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有沒有發生。
家長錯誤對待孩子的撒謊敏感期會帶來什么影響?
撒謊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孩子通過撒謊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家長需要正確對待孩子撒謊,否則會帶來不良影響。
撒謊鍛煉出來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在社會生活中至關重要。當孩子撒謊的時候,如果父母急于批評指責甚者懲罰孩子,這種行為很有可能阻斷孩子對內心世界和現實世界的探索,阻礙孩子自我認知和邏輯推理能力的塑造。
面對孩子的撒謊敏感期,父母該怎么做?
1、 不要小題大做
既然弄明白了孩子存在撒謊敏感期,那么當孩子撒謊時父母就不要過度擔心,不要小題大做,也不要打壓和抑制孩子的自我探索,應該理性對待、正確引導。
耐心傾聽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真正目的。用孩子能接受的語言引導孩子說出真實想法,比如“媽媽知道你怕媽媽懲罰你,但是我理解你并不是故意的,你能告訴媽媽為什么會這樣做嗎?”
當孩子發現父母能尊重并理解自己時,他們就會愿意把真實想法告知父母,父母也能從中推敲孩子說謊的真正原因。
2、 給孩子更多的關注、陪伴和信任
有的父母由于工作太忙,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孩子漸漸發現當自己撒謊或者做錯事的時候就能獲得大人的關注,于是他們便選擇撒謊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父母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注和陪伴,多親近孩子,多和孩子溝通交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關心、重視自己,這樣不僅能減少撒謊行為還能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
父母的信任對孩子來講是莫大的鼓勵,如果父母能通過日常的言語和行動向孩子表達出自己非常信任他們,那么孩子無論做錯什么事都會愿意向父母坦白,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會給自己最大的包容和幫助。
3、 讓孩子承擔撒謊的后果
當父母識破孩子的謊言后,不要因為覺得是小事就無所謂,嬌縱孩子。父母要讓孩子承擔撒謊的后果,培養他們的規范意識,讓孩子明白撒謊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不能靠撒謊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但是父母也不要采取過于嚴厲的懲罰方式,可以和孩子約法三章,當孩子觸犯了規則,撒了謊,父母雖然不能打他們、罵他們,但是會用其他方式給予懲戒。比如不能吃零食、減少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去公園玩、不能買新玩具等,讓孩子知道撒謊是需要自己承擔后果的,他們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去包容和欣賞撒謊敏感期的孩子吧,理解他們腦袋里古靈精怪的想法并加以正確的引導,當孩子順利度過敏感期后,他們會收獲明晰的自我意識和更強的執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