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的父母都這樣和孩子說話(交流密碼 父母和孩子的對話)
分享給大家一個小故事:
有一名外科醫生,在做手術前親切地對患者說:“雖然我沒什么手術經驗,但我愛每一名病人,憑借我的常識一定能把你治好的。”
恐怕沒等外科醫生說完,患者就會從手術床上跳起來,破口大罵:“怎么什么人都能當醫生?”
患者的反應并不奇怪,有誰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托付給一名只憑“愛和常識”的醫生呢?
養育孩子也是如此,光憑“愛和常識”是遠遠不夠的。那么如何和孩子對話?
01
你真的理解你的孩子嗎?
孩子并不如外表一樣“單純”,和孩子對話就像是一場解謎游戲。
我有一外甥女,打小就聰明。在她五歲那年夏天的晚上,因為爸媽有事外出,把她留在外婆家里。
她瞪著黑溜溜的小眼睛問外婆,“外婆外婆,你看天都好黑了啊!”
外婆瞇起眼睛,“是啊,你也快點睡吧!”
外甥女說了句好吧,就閉上了眼,可沒過一會兒又睜開眼,“外婆,這么晚了你餓不餓啊?”
外婆笑著搖了搖頭,“我不餓,你是不是餓了?”
外甥女也搖了搖頭,“我也不餓。我就是怕你餓了,想給你煮方便面吃!”
外婆大笑著從床上起身,去煮方便面,外甥女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瞧,這場解密游戲多么有趣?孩子們往往會把自己的情感,隱藏在話語當中,而父母正是要把秘密挖掘出來。
孩子啊,往往就像戀愛中的小姑娘。當女孩子說出“我身體不舒服”時,其實不需要男孩子告訴她“按時吃藥”,而是對女孩子的痛苦表示理解和安慰。
孩子也是一樣,他們的表達淺嘗輒止,卻希望父母能夠看到他們內心的訴求。對父母而言,不要針對事件本身去回應,而要針對感受去回應。
02
溝通的本質:理解與共鳴
在對待孩子時,父母總是格外缺少耐心。先別急著反駁,問問自己是不是像對待客人一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客人不慎把包落在家中,你會不會拿著包追上去說:“你看看你!都快四十歲的人了,怎么還能把包忘在我家?這也就是我看到,要是丟在別的地方,看你還能不能找回來!”
而事實上,我們往往只是簡單的一句,“這是你的傘,差點忘記拿了。”——如果是孩子把傘丟了呢?
家長們往往認為只有批評才會令人刻骨銘心,卻忽視了當孩子處于強烈的情緒波動中時,他們聽不進去任何有建設意義的批評,他們需要的僅僅是理解。其實,一句“那你一定很難過吧!”要比“這有什么好哭的!”更暖心;
說教,并不能使孩子強烈的情緒平息,只會徒增距離。但如果父母們能接受他們的想法,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那么他們身上銳利的尖刺就會消失。
03
永遠站在孩子身邊
很多時候,孩子需要的是安全感——當孩子在向父母表達負面情緒時,往往是對父母的求助。
當我們能夠洞見到孩子的情緒,表達出我們對孩子情感的理解之后,需要的僅僅是支持。比如說——
“考了90分感覺不開心嗎?我覺得90分也很不錯了,這是對你這段時間學習的檢驗,媽媽相信你對成績的重要性的判斷。如果覺得不開心,下次可以更努力。”
有的父母會覺得,這樣的表達太過復雜;但這樣的溝通技巧,同樣也適用于成年人。
設想一個瘋狂的早晨,手機電話響了,孩子哭了,而鍋里的粥也糊了。
如果你的伴侶說:“做個早餐都這么費勁!孩子哭了也不知道管管嗎?”
想必迎來的,將是“電話響了你不會幫忙接一下嗎?孩子不是你生的嗎,你怎么不管管?要不是你什么用都沒有我能顧不上粥嗎?”
而伴侶很快會以“我要著急上班,哪有時間看孩子!沒看我每天回來那么晚嗎?”回擊。
可如果,你的伴侶說:“別著急,你先關火,然后去看孩子,我去接電話。”情況,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們不僅僅是欠缺和孩子的溝通技巧,欠缺的是溝通技巧本身。我們要求孩子克制情緒、停止哭泣、反思自己……卻缺少了理解與支持。
沒有哪一個父母愿意和孩子爭吵;相反,孩子是父母心底最柔軟的存在。可總有那么一些時刻,讓父母壓抑不住脾氣。
如果我們給予孩子足夠的理解和支持,我們就向孩子傳達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信息:“你對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