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孩子拖拉磨蹭,你是不是恨得牙癢癢?你是不是也到處聽專家講課,然而學了很多招都不管用?
其實不是這些方法沒用,可能是你沒弄明白孩子拖拉磨蹭背后的原因。就好比你生病了,也不管是啥病,都吃感冒藥,這樣顯然治不好病。
治病得對癥下藥,糾正孩子的毛病也是同樣的道理,因為專家們講的方法并不一定適用于每種情況。你得知道孩子問題在哪,才能有針對性地選擇用某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拖拉磨蹭有很多種,一般可總結為以下五種類型:
1.注意力轉移型
這是大多數孩子都會有的情況。讓TA寫作業,TA一會兒摸摸橡皮,一會兒玩玩鉛筆,趁你不注意偷偷畫個小人,反正就是不能專心做好一件事。
2.慢性子型
TA做什么都慢,人家就是這性格,很多成年人也是這樣,無法輕易改變。
3.完美型
有些孩子因為怕做錯、怕做不好,所以遲遲不愿開始做。這些孩子一般都有一個強勢、追求完美的家長,家長將壓力過多地轉移給了孩子。
4.依賴型
做事情沒有主動性,你不提醒TA就不去做、你不催TA就不去做,而且需要你反復催、聲嘶力竭地催。
5.雜亂型
放學回來就玩、看電視,等到吃完晚飯,發現作業一個字還沒寫,琴也沒時間練了。TA對于自己晚上一共要做幾件事不清楚,對時間沒有概念。書本文具也亂七八糟,第二天上什么課永遠不知道。
看到這,相信你對你家孩子屬于哪一種類型已經心中有數了。你也可以初步看出,每一種類型的解決方法肯定是不一樣的。
下面我們就來聊聊孩子拖拉磨蹭背后的原因及應對策略。
一、家長的錯誤觀念
1.催促
大部分家長應該都踩過這個坑,孩子動作太慢就一個勁地催促。實際上催促不僅不能讓孩子更快,反而會加重孩子的磨蹭。TA不需要有時間觀念,也不需要有緊迫感、條理性,因為家長都幫TA操心完了,TA自己就不用操心了。
錦囊妙計:變催促為提醒。相當于把選擇權和規劃權交還給了孩子,孩子的時間觀念和時間管理能力才能慢慢建立起來。
2.孩子動作慢就是拖拉磨蹭。
上次講拖拉磨蹭的五種類型,其中一種叫慢性子型,這樣的孩子不該被貼上拖拉磨蹭的標簽。
錦囊妙計:請接納慢性子的孩子吧,人和人是有差異的。
3.孩子需要管理,要有嚴格的規則,把TA的時間都填滿才充實。
對于家長的安排,孩子大多敢怒而不敢言。而對抗嚴苛管理的最好辦法,就是消極怠工、拖拉磨蹭。
錦囊妙計:傾聽一下孩子的內心,了解一下孩子的能力,您的孩子還只是個孩子,不需要像國家總理一樣日理萬機。
二、家庭環境
1.硬環境:家里亂糟糟,東西又多又雜又亂、隨處放。
亂糟糟的環境特別容易把孩子影響成拖拉磨蹭五種類型中的雜亂型。一件物品,今天在這,明天在那,久而久之,孩子也搞不清它到底該在哪,對于自己的物品沒有管理概念,對自己該做的事也沒有想法。
錦囊妙計:和孩子一起將家里好好整理一下,扔掉不需要的東西,各種物品按功能歸類擺放整齊,讓家里看起來簡潔、清爽。
2.軟環境:父母患有嚴重的拖延癥
都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您自己都有拖延癥,您的孩子每天和您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怎么能不受影響?
錦囊妙計:改變自己,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三、孩子的精力狀態不夠
孩子如果經常處于缺乏睡眠的狀態,TA的精力就不可能飽滿,做事情也不太容易集中精力。另外缺乏運動和營養不均衡對孩子的精力狀態也可能產生影響。
錦囊妙計:一定要保證孩子充足的睡眠(根據每個孩子自身情況決定),同時保持合適的運動量和均衡營養也對保持良好的精力狀態起著重要作用。
四、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
主要是兩個習慣:
1.時間管理
從小培養孩子對時間的概念,和時間管理能力。一個能夠管理好自己的時間、將每件事都做得井井有條的人,絕不會患拖延癥。
錦囊妙計其一:培養孩子對時間的概念,準備以下工具:在家里每個房間放置時鐘,且保持讀數一致;給孩子自己的手表,建議用帶表盤的,對時間的感覺更為直觀;計時器,用來倒計時,讓孩子明確自己完成一件事需要多少時間。(番茄鐘屬于很好的時間管理工具,建議家長們了解一下,給孩子用起來,這里不再贅述。)
錦囊妙計其二:列清單。做好日計劃、周計劃和月計劃,每天什么時段需要做什么事情,都列在一張紙上或白板上,做完一項打個勾,孩子會很享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對于年齡較小的孩子,還可以詳細安排早起清單(包括穿衣服、洗簌、早餐等)和睡前清單(包括收拾玩具、洗簌、睡前故事等)。慢慢地,孩子會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
2.物品管理
能管理好物品,自然就不會出現家里亂糟糟、丟三落四、不會整理書包的情況。
錦囊妙計:培養孩子整理自己的下列物品的能力:文具(包括書包、書、本子、筆等)、衣服、玩具。這些工具可能會對您很有幫助:整理袋、資料架、標簽打印機。
看完這些原因,不少家長可能感覺很扎心,原來孩子的拖拉磨蹭背后多多少少也有自己的原因。習慣不是一天養成的,同樣,習慣也不能一天改變。孩子拖拉磨蹭的背后離不開成長環境的影響。和孩子一起改變吧。
另外,再送大家一個通用大招:理解孩子每個行為背后的心理訴求。不管是什么問題,當家長們能安靜下來體會孩子的心理訴求時,就會有不一樣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