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叛逆 說什么都頂嘴(孩子到了叛逆期不聽話頂嘴怎么教育)
當媽,實在是太難了!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有位住南昌紅谷灘的媽媽,前兩天和我抱怨說,每天叫女兒起床,是最難的時候。
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她撒嬌耍賴各種招數輪番使用,就是不起床。
好不容易從床上把她拖起來,她穿個鞋子就花了好幾分鐘,媽媽氣得沖她吼:“你怎么這么磨蹭!上補習班都要遲到了,你就一點兒不著急?”
女兒繼續穿鞋子,媽媽又說了她幾句,然后她猛地抬頭:“遲到就遲到,我就喜歡遲到!”
媽媽聽了來火,數落女兒的不是,說鄰居家的小男孩學習從來不讓爸媽催……
去學校的路上,女兒黑著臉,送到了目的地扭頭就走,也沒和媽媽說再見。
01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就是忍不住啊!”
晚上,女兒正在寫作業,媽媽想等她寫完了母女倆就好好地聊一聊。
“你專心點,寫完作業就可以玩了。”女兒寫作業三心二意,看看這個,動動那個,媽媽又開始教育她。
女兒不甘示弱:“為什么不能先玩再寫作業!”
媽媽忍著脾氣,告訴她這樣學習效率比較高等等,但是,她卻在搓本子!!!這道題做錯了,用改正液涂掉,然后用手搓啊搓!
媽媽忍不住了,把女兒的作業本一丟開始吼:
“你到底要不要學習,不想學就算了。你們老師是怎么說你的,你還不好好學習……”
女兒低著頭,拳頭握得緊緊的,眼淚啪嗒啪嗒地掉。
媽媽看著孩子,既心疼,可又不知道該怎么辦。
在孩子出生后,很多人暗下決心,一定要做一個好媽媽,蹲下來聽她說話,尊重她,愛她,好好教育她。
可現實是,生活中各種壓力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很多時候真的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忍不住吼孩子、罵孩子。
更無奈的是,吼完之后,同樣的錯誤孩子還會再犯,我們也依舊會 “火山爆發”,陷入惡性循環……
02 對孩子大吼大叫,原來傷害這么大
臺灣曾經有一個真實的社會實驗:在孩子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媽媽是如何用吼叫傷害孩子的。
短短 2 分鐘的視頻,看哭了很多人。
很多父母覺得,兇孩子一下也沒什么,尤其是當累了、著急的時候,忍不住就吼孩子罵孩子了。
可看完視頻后,你就會發現:吼叫對孩子的傷害這么大,而且這種傷害每天都在發生。
(很遺憾視頻沒辦法下載,在這里沒辦法放,想看的家長可以問我。)
其實,大部分家長都知道吼叫會給孩子帶來恐慌,會挫傷他們的自尊心,總歸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沒有任何好處。
但是,當孩子拖拉磨蹭、當孩子寫作業半天沒寫一道題、當孩子把家里搞得一團糟……媽媽總有煩不完的事。
孩子各種搞事情,媽媽想要不急不吼,不當“噴火龍”,真的是很不容易。
打不聽,罵不聽,講道理也不聽,為什么孩子總跟我們擰著來?
好不容易生育,好不容易養娃。
帶著滿滿的愛,開啟不易的養育之路。
伴隨著孩子成長中的喜悅,困惑、無力、憤怒、委屈、傷心、內疚……也從心底升起。
為人父母的我們,都需要換一種思維與視角,理解孩子,支持自己。
很多喜歡打罵、大吼大叫的父母,并不是不知道這樣做不好,而是盡管我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對孩子生氣,要接納孩子,可很多時候往往一怒之下還是難以控制自己。
這種情況下,真的需要有人拉我們一把,讓我們走出“吼叫——自責——再吼叫”的怪圈。
下周六,也就是11月20日,在南昌紅谷灘,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兒童早期教育指導專家、中國父母職業化學習成長導師、在心理學這條道路上已深耕13年的亦蕓老師,以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碩士、從事心理咨詢十余年、帶領5000+小時沙盤心理治療、擅長兒童和青少年心理及親子關系咨詢的鄭心雁老師,有一場“親子情緒力·心關系”的線下講座。
聚焦親子關系品質提升,聚焦養育真實場景中的情緒挑戰,不僅可以掌握到孩子情緒問題應對和情商培養,還可以學習到如何讓我們自己情緒健康、自我關懷與蓄杯。
我們可以在現場把自家案例說出來,老師會針對性解析,幫助我們層層拆解關鍵行動。
如果你想了解下面4個問題,歡迎你一起來:
每次對孩子“河東獅吼”,讓我快要不認識自己!
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或膽小、害羞,該怎么辦?
面對親生孩子,我都不知道為何這么大脾氣?
父母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南昌首次迎來這個級別的專家講座,我在紅谷灘家庭教育學校等你。
為了孩子成長,為了家庭幸福,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