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扔垃圾不僅體現個人素養(養成教育不亂扔垃圾)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你隨便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或是在一些校園里,是否注意過有人隨手扔垃圾的現象?尤其是在夏季:飲料瓶、冷飲杯、雪糕棒、果皮等等,品類繁多。
街道垃圾,影響了市容,辛苦了環衛;在校園里,老師天天講,考核天天罰,可屢禁不止。稍微表現好點兒的,是將垃圾扔進花園里的花草中;再表現好點兒的是將垃圾扔在垃圾桶的附近。
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本人認為其根本是養成教育的缺失。
所謂養成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也是終身的教育。葉圣陶老先生曾這樣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是養成教育的具體體現,習慣也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好習慣涉及到人生學習、工作、生活等行為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人的品質和公德。今天僅就講衛生習慣方面的“隨手扔垃圾”行為談談個人的幾點想法,但愿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首先是家庭中養成教育的缺失。
1、家長的行為習慣對孩子的影響。無論城鄉,只要家長有隨手扔垃圾的習慣,小孩兒就會模仿,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習慣。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的創設要從生活的細小事件做起。
2、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的影響。隨著國內經濟的持續向好發展,學生手頭的零花錢逐漸增多,眼花繚亂的小食品市場也從未有過的繁榮。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在一些孩子的身上已經逐漸消失。孩子想吃什么買什么,吃完后的食品包裝隨處亂扔的現象屢見不鮮,尤其是一些年長的家長也不加以制止和勸導,孩子的無錯體驗養成了自身的行為習慣。
其次是學校階段養成教育的缺失。
1、學生養成教育方法不到位。人的行為是受人的意識支配的,而良好意識的形成來自于教育。雖然國家對素質教育強調多年,但“分數”定乾坤仍占霸主地位。因此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就會被淡化,而且其教育的方式幾乎不能湊效。一是對學生口頭說教的多,組織學生有針對性的討論和實實在在的實踐性活動少;二是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不佳。在校園里隨便走走,可以發現一些教師就有隨手扔垃圾的行為;即使滿目垃圾飄蕩,他們也是視而不見,不會俯身撿起。
2、學生養成教育管理不到位。 “以人為本”是當代中國的治國理念之一,其初衷是為了國家和社會的安定,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這一理念貫徹到學校管理之中,就有了現在的“人性化”管理。無論師生食堂,還是校園內外的小賣部,都沒有管理學生扔垃圾的措施,即使有也執行不到位。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學生隨購隨吃,隨吃隨扔。尤其是初高中學生晚自習后,已成為破壞公共衛生的主要時段。雖然衛生最終有人打掃,但是隨手扔垃圾已經成為習慣。
小事做不好,何以成大事?環境是大事,扔垃圾是小事,大事要從小事做起。一紙一屑煞風景,一舉一動顯文明。所以說,不隨手扔垃圾,彰顯了個人品質修養的高度;文明的國度需要全體有素養的公民來共同締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