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拉磨蹭的場景,幾乎每個家庭都在上演。本來一個小時的作業,非得磨蹭到深夜;洗個漱也要催好多遍才動彈。
到底為什么孩子會磨蹭?
首先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孩子自身感統能力不好,身體感知能力差,他在完成某些事情時,不能高效地調動自己的身體,大腦不能協調地支配身體做動作,就會導致拖拉磨蹭了。
比如穿衣服磨蹭,這跟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手部精細動作能力和身體協調能力不好都有關系。
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對癥下藥”。比如孩子寫作業磨蹭,那就要在打好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提高孩子的寫字效率、手眼協調能力、視知覺能力等。
當然除了感統能力不好這方面,下面這兩點,家長也要注意。
缺乏計劃性,時間管理能力差
本來定好了9點出門,可孩子偏偏磨磨蹭蹭,耽誤了行程。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做事磨蹭,是他對自己的活動和安排缺乏計劃性,管理時間的意識不明確。
他不知道自己大概要用多長時間完成刷牙洗臉、穿衣吃飯等活動,對時間的評估和概括能力比較弱,就會慢吞吞了。
這跟家長日常缺乏鍛煉孩子的時間概念有關系。
3、4歲的幼兒對時間的認識,通常要結合具體的事物,效果才更好。比如“天亮了,現在是早上,太陽公公從東方升起來,我們也要開始一天的學習咯!”
當孩子到了5、6歲的時候,他才開始慢慢理解較長的時間階段,比如一個星期有7天,一個月有30天之類的。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要有意識地鍛煉孩子認識時間的能力,這樣他才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時間。
切記千萬不要隨意催促孩子“你給我快點,別磨磨嘰嘰!”時間長了這種消極語言根本起不到作用。
- 時間規劃小技巧:
準備圓形鐘表,最好可以帶孩子手工畫一個鐘表,讓他對時針、分針和不同時間的長度有個真實感受。
家長先引導孩子熟悉生活中的時間。比如下次約定出門的時候,你可以說“我們計劃10點出門,你自己收拾好衣服和書桌,大概用10分鐘,媽媽打掃房間大概用20分鐘……”
并把鐘表上20分鐘、10分鐘的時間間隔,圈給孩子看,讓他有更直觀的概念,這樣他慢慢就對時間就有了管理和計劃的能力。
對事情沒有興趣,缺乏行動動力
這種狀態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
擔心艱巨的工作任務不能很好地完成,就會逃避畏懼、躊躇不前。
孩子也是一樣。當面對一個超過自身能力的學習或者其他任務時,他的大腦會下意識地選擇逃避,尤其是當他還不具備很好的自控能力時,他的畏難情緒就會逐漸增加。
心理學上,對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狀態進行了三種劃分。
舒適區:在已經掌握的能力范圍內。
學習區:覺得有一點難,但踮起腳尖就可以夠到。
恐慌區:遠遠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
所以如果孩子干一件事反復拖延,很有可能就是他自己感覺發怵,進入了恐慌區。此時更不能一味地催促孩子了,反而會加深他的畏難情緒。
- 提高動力小技巧:
面對困難的任務,一個屢試不爽的方法就是“化大為小,拆解任務。”把任務難度拆開,讓孩子從恐慌區進入舒適區,一步步獲得勝利。
另外關鍵的一點,是要學會把“困難的任務”變成“孩子的需求”。
比如你想讓孩子收拾玩具,如果你說“寶寶記得把玩具收拾一下哦”,他肯定會無動于衷。
因為這是你的需求,而玩具收不收對他來說并沒有多大的關系,他不會主動思考這件事。
那下次你可以先拋出一個“誘餌”,然后把收拾玩具當成實現“誘餌”的障礙,比如:
你:吃完飯咱們去廣場上玩兒哦~
娃:耶!我要去!
吃完飯后,你故意磨蹭時間不動彈,孩子會詢問你的原因。此時你說:媽媽還有很多家務要做,收拾玩具、打掃房間…
一般情況下,孩子就會著急地說:我來和你一起收拾!
這樣把需要完成的事情,與孩子自身的“利益”聯系起來,他就會主動要求著做了。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身為家長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優點,陪伴孩子慢慢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