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這樣一位媽媽:
大家都叫她晨姐,這是一個“急性子”的做事風格,每天還沒下班的時候就一遍遍地打電話催兒子熙熙寫作業,但是等媽媽回家檢查作業的時候卻發現什么都沒做好,作業沒寫完、書也沒讀完。
于是,在口說無用的情況下一瞬間的爆發就是:
“為什么不寫”
“我不是都打電話提醒你了嗎”
“太讓我失望了”
“你是不是故意氣我的”
“看到你現在的樣子,我真的什么都不想管了”
……
這樣的“口舌戰爭”幾乎三五天就會爆發一次,一開始的時候熙熙還能有所回應,可漸漸地,無論媽媽怎么說、怎么爆發孩子都無動于衷,有的時候還會惡狠狠地盯著媽媽仿佛在說“我討厭你”。
關于孩子磨蹭的第一反應,很多家長會說“磨蹭的孩子多催催就好了”,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不久前和晨姐聊天的時候她崩潰地說:“我覺得,孩子不是催不動,而是你說的話他壓根就沒聽進去”,于是“10個磨蹭娃有9個聽不進話”的說法就在朋友圈蔓延而開。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像熙熙的媽媽一樣,早晨催起床,回家催寫作業,晚上還要催睡覺,在催了又催、罵了又罵等方式進行中,很多孩子非但沒有改變、反而在“催催催”中降低了做事效率,還有些孩子在催促中看似在寫作業,身體卻非常誠實地開小差、做各種小動作,而這其實就是孩子“聽不進話”的典型表現。
那么,孩子為什么會“聽不進話”呢?
1、不喜歡被催-催促會改變孩子的思維、認知,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2、沒玩好-沒玩好的孩子就會一直惦記某件事,在思而不得下很容易抗議
3、主觀意識強-不喜歡在催促、安排、和包辦下失去做事風格
4、渴望尊重-太強烈的催促會讓孩子反感、感受不到被尊重的自信能量
5、缺乏榜樣-父母只說不做、孩子會不服,對家長的話自然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6、方法錯了-同樣是愛孩子,如果你對孩子說“我特別喜歡你寫作業認真的樣子”,比“趕緊寫”要更有積極的推動力量
教育孩子,其實可怕之處不在于孩子有多磨蹭、做事有多懶惰,而是家長的不停催促“鎖住”了孩子的耳朵,如果孩子“不愿意聽講話”那么一切催促自然都是猶如對牛彈琴一般,所以面對孩子的磨蹭行為時、正確教育論應當是想辦法讓孩子聽進話!
那么,當孩子磨蹭、聽不見話時家長需要做些什么呢?蘭媽推薦以下5種方法:
第一種:平等相待
在親子教育的磨蹭和催促里,很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聽話,和孩子講話的時候總是催促好幾遍才不情不愿地回應一聲,平時溝通也就像是擠牙膏一樣不使勁就出不來東西,但實際上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應秉承平等相待原則。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獨立成長和學習的個人程序,在不同年齡段就該領悟什么樣的問題,過多的干涉和強求都會打亂孩子的程序,最后在催促中反而增強孩子的不耐煩、降低溝通效率。
而總的來說,若親子溝通出現了問題、歸根結底的原因還是在于溝通方式出現了問題,像很多父母喜歡強行把自己的想法建立在孩子意志上的粗暴,換做孩子外的任何人怕是都難以接受,如果父母總是高高在上地不停指揮,這種冰冷態度不僅會降低孩子的幸福感,也會影響親子溝通的積極與熱情回應。
作為父母的我們,平時既是孩子的監護者、也是培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建立在平等原則上的相處模式,孩子才能發揮更多主張和看法,比起“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的粗暴威脅,孩子則更喜歡“你慢慢說,我在聽”的尊重與等待,而父母的每一份尊重也會在潛移默化的影響里得到同等回應。
第二種:真誠回應
溝通的價值其實就是在于雙向回應的交流和探討,單方面嘮叨或催促只會起到相反的背馳效果,所以我們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多回應、或引導孩子回應,及時回應除了是與人相處時的尊重與禮儀體現,它也是當下語言溝通效率的價值體現,及時關注孩子的回應態度也可以及時調整交流方法、力爭達到高效率溝通。
而很多時候親子溝通的好與壞,和家長有沒有真誠回應也大有關聯,如果孩子熱情地分享了某一件事情,而家長則“嗯”、“哦”地敷衍了事,那些心不在焉的敷衍看似是回應了,其實對孩子的打擊是蠻大的,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也會產生“爸爸媽媽不喜歡我了,他討厭和我說話”的疏遠感,若在久而久之的敷衍態度下、孩子又怎能不失望呢?
所以,我們在抱怨孩子“悶葫蘆”的時候不妨先檢討一下自己是否真誠回應了孩子。
第三種:給孩子時間
磨蹭,幾乎是大部分孩子都存在的時間通病,若注意觀察那些成績優異的尖子生,你會發現這些孩子的時間觀和獨立意識都比較強,而他們的這些習慣也是日積月累下的習慣形成、并非一出生就有,所以當孩子存在磨蹭或做事不積極的緩慢態度時,我們一定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和獨立意識。
常言道“山是一步步走出來、船是一櫓櫓搖出去的”,對于磨蹭的孩子來說,磨蹭其實就是缺乏實踐與責任感,越是磨蹭的孩子平時越是需要多一些實踐,而實踐中的每一份經歷都是孩子自信增長、與責任感培育的關鍵。
如果家長看孩子快遲到了,就幫孩子穿衣洗臉、刷牙喂飯,那么在缺乏實踐的鍛煉里孩子也很難提高做事效率,因為在孩子的磨蹭里一直存在一個聲音“反正有爸爸媽媽”,所以當孩子磨蹭時切記不要上手去幫孩子做事情。
平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帶動孩子的積極性:
1)鼓勵-你的這個想法很有意思、過程也新穎有價值,如果實踐在行動中一定很有帶動性
2)建議-我覺得你在xx方面還缺一點點努力,如果今天再繼續努力相信結果一定會更好
3)比賽-和孩子比賽做xx事,在實際行動里起到積極的帶動效果
4)獎勵-獎勵愛的抱抱,邀請朋友到家里聚會,旅游或采摘活動,自己安排一天的行程…
第四種:降低難度
對于小朋友們來說、他們的心智成長還不夠成熟,當面對更多事物的實踐與挑戰時,如果家長或事件的難度性太大,在久久不能觸碰之下很容易因看不到曙光而自暴自棄,在心理學上如果孩子受到環境、或語言刺激太多,也容易產生“超限”的逆反性行為,而家長的過多催促就很容易事與愿違引起孩子的反抗。
為了更好地激起孩子的積極性,平時我們在引導孩子做某件事時應盡量降低難度,只有讓孩子感受到勝利的曙光、才會牽引出更多積極向上的實踐能量,而催促孩子的本意是為了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可以珍惜每一次機會,但家長與其每天催促不如和孩子統一戰線,共同調整應對措施去降服“磨蹭”這個難纏的習慣。
比如,孩子背誦課文時引導孩子分段/分句背誦,若一段難度太高、那就分一句背誦,在逐步難度降低下孩子的朗讀和背誦都會愈加積極,尤其是感受到明顯的進步時那種享受勝利甜過的味道很容易上頭,而降低難度也是提高實踐能力、改善學習方法的循環法。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磨蹭也不是他們太拖拉,而是在行動的過程當中遇到了困難,如果我們可以通過有效的循環法去讓孩子感受到目標的拉近關系,那么無論目標大小最終都會逐步完成,畢竟任何成就和勝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登峰造極,學會讓孩子分步、或分段進行,孩子才更容易擁有說干就干的積極力量。
第四:堅守期限
雖說降低難度可以提高孩子說干就干的積極力量帶動,但降低時間的難度并不代表我們可以隨便改變時間的期限,很多孩子做事磨蹭都和他們缺乏時間觀念有著極大的關系,如果家長見到孩子累了、不想做了就說“玩會”、“或明天再做”,那么在孩子的潛意識里就會認為“時間可以隨意改變,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了”。
所以,當孩子遇到某些事情磨蹭或效率比較低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去改變孩子的時間期限解決所遇困難,嘗試用“發生了什么、是遇到了困難嗎?”、或“你覺得怎樣做更容易簡單些呢?”去引導孩子多思考,你會發現孩子的做事效率在思考里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而有效思考不僅僅是下一次困難的時間突破,更是良好自檢、他檢的能力培養。
磨蹭是孩子學習和成長當中的一種習慣,家長想要改善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與耐心,不過蘭媽始終堅信“平時多陪孩子一起做計劃、從感興趣的事情入手,只要家長不放棄孩子,總有一天會悄悄驚艷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