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芳芳最近向我吐槽,自家上小學的娃快把她氣暈了。
“沒有輔導作業前那是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就是雞飛狗跳。”
“一放學回來就把書包扔一邊,怎么催也不肯做作業。”
“好不容易開始做作業了,磨蹭半天沒開始寫,看到他做作業我就來氣了!”
“作業還老是做錯,跟他講了多少遍了,還是不會,你說這孩子怎么那么蠢啊!想當年我也是名牌大學畢業的,怎么就學不到半點我的樣子?”
芳芳的話是不是也道出了很多父母的感受?說實在,隔著屏幕,我都能感受到芳芳的焦慮和上火。
為什么孩子一到做作業時就磨蹭?以下7個原因父母要注意。
01 條理性差:做題沒順序
孩子做作業時沒有條理,這會極大影響孩子做作業的效率。
如果有幾門學科的作業,孩子還沒做完語文題,就轉而去做數學題、英語題。
或者文具沒有分類放好,一會找筆,一會找尺子,一會找橡皮擦,忙活大半天。
本來孩子的作業量只需半小時就能做完的,結果卻要花2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
對策:
如果孩子存在這樣的情況,父母要及時提醒孩子,幫助孩子養成好的條理性:
一是按順序完成不同科目的作業,完成一門學科,再換另一科。
二是要養成整理書包的好習慣,書籍、文具分類放好。
02 太追求完美:喜歡涂改
有些孩子對作業要求非常高,書寫出現一點瑕疵,就要重新擦掉再寫。
擦的力氣太大,把紙弄破后,又覺得不好看,把紙撕掉重寫。直到滿意為止。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橡皮綜合癥”。
心理學專家認為:橡皮綜合癥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不良心理行為,是學習習慣不良的表現。患有橡皮綜合癥的孩子智力沒有問題,有些孩子還很聰明,但往往精力過剩、坐立不安、做事分神、經常寫錯別字。
對策:
存在“橡皮綜合癥”的孩子其實是內心焦慮,父母看到孩子有這種行為時,不要過分苛責,否則會強化孩子的表現。
多鼓勵和表揚孩子,每天發現孩子的進步“你今天的字寫得很整潔。”“你今天少用了5次橡皮擦,特別棒!”
03 學習基礎差:對學習沒興趣
孩子對學習沒興趣,很有可能是基礎薄弱,對知識消化能力不夠。學習跟不上,不會做,沒有學習成就感。
如果孩子總在學習上受打擊,作業怎么也做不會,那對學習肯定是沒有興趣的。
對策:
家長對孩子一定要多點耐心、多與老師溝通,孩子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在孩子做作業時進行相應地輔導,對孩子不要過多指責,找到孩子的閃光點,給孩子信心,讓孩子找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本身基礎差,很多知識點沒有消化,做作業時自然很費勁,很難主動完成作業。
04 注意力不集中:東看西看
這樣的情景父母一定很熟悉:孩子拿出作業后,東翻翻西瞧瞧;一會說要上洗手間、一會說要喝水、一會又說餓了要吃東西。
好不容易坐下來,做一會作業又開始玩筆、玩手指、挖橡皮擦……時間過去很久,作業還沒做完。
孩子做作業注意力不集中,父母應該怎么辦呢?
對策:
研究表明:
4歲幼兒, 注意力是9-10分鐘;
5-6歲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0-15分鐘;
7-10歲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15-20分鐘;
10-12歲兒童,注意力集中時間約為25-30分鐘;
12歲以上兒童,注意力能超過30分鐘。
所以,年齡不一樣,注意力的時長是不同的。家長們要根據孩子的生理特點來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長。
如小學一年級的孩子,要讓他們做15分鐘的作業就休息一下,然后再繼續。
孩子的注意力除了時間長短,還容易被環境打擾。家長應該盡量創造安靜、獨立的空間讓孩子學習。
05 協調性差:一教就會一寫就錯
有些孩子,問他能不能聽懂老師的課,他說能!結果,作業和考試還是老犯錯。
父母輔導的時候,孩子總是邊學邊寫錯,急得家長直上火。
孩子在作業中,寫得慢、寫錯字、看錯題、漏寫等行為,其實是協調性出現問題了。
對策:
孩子出現這些問題的時候,其實孩子并不是故意要犯錯。
家長如果過分指責,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孩子越著急,就越容易犯錯。
孩子年齡越小,大腦發育還沒完全的時候,特別容易出現這些情況,父母平時可以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鍛煉孩子的身體協調能力,促進大腦發育。孩子的行為就會慢慢得到改善。
06 故意磨蹭:額外作業太多
如果孩子有能力按時完成作業,平時也不是磨蹭的人。但是某段時間開始故意拖延時間,作業遲遲不做,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家長就要注意,是不是給孩子布置了額外的作業?有些家長總是看不慣孩子閑著,孩子8點完成作業了,就布置各種額外的練習。
孩子好不容易想放松一下,又被這些那些練習壓得透不過氣來。
于是孩子也學“聰明”了,只要學校的作業還沒寫完,家長就不會布置其他任務。
孩子就有意識地通過各種方式拖延時間,時間長了,也就成為一種習慣。
對策:
父母不要把孩子逼得太緊。換位思考,我們上了一天班,晚上回家也想好好放松一下。
孩子在學校上了一天學,本來回來還要做作業已經挺累的,做完作業想休息一下是人之常情。
而父母卻打著“為孩子好”“不要浪費時間”“要多學本領”的旗號,逼著孩子學各種知識,孩子連休息的時間都沒有。
所以,每天給孩子一些自由時間,最好是父母與孩子進行一些親子活動,既能增進親子關系,也能好好放松。
07 本能抗拒:父母教育太嚴厲
孩子不喜歡學習,抗拒學習,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父母教育太嚴厲。
有的父母恨鐵不成鋼,把所有期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實現自己年輕時沒有完成的夢想。
于是,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厲,為孩子規劃好一切,孩子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但凡有反抗或者做不到的地方,就會受到父母嚴厲的批評。
孩子小的時候,不敢反抗或者不能反抗,但是,等孩子長大,就會開始有反抗心理和行為。
父母越是要自己做的,自己偏不做,對著干。
對策:
父母要知道,孩子不是附屬品,他們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不應把個人的期望強加孩子的身上,不應過分苛責孩子。
孩子終究要走自己的路,父母只能做好孩子的引路人,而不能代替孩子做任何選擇。
08結語
孩子做作業拖拉背后存在很多原因,父母除了看到孩子的問題外,更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不恰當的期望、過高的要求和過激的語言等。
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父母輔導孩子作業而各種血壓飆升、氣急敗壞、甚至大哭。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該明白,做作業是孩子的事,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引導。孩子做不出作業,著急的應該是他們自己,現在是“皇帝不急太監急”。父母替孩子著急了,替孩子哭了。
找到問題的原因,對癥下藥,才能改變孩子做作業拖拉的情況,也能改變父母的狀態。
做作業是孩子成長的階段,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