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智力發育遲緩的表現(兒童心智發育遲緩表現)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出生以后聰明伶俐。可是,有些家長會發現,自己家的寶寶與同齡的孩子相比,有智力發育遲緩的表現,這讓很多家長擔心不已。如果孩子有這12種表現,寶寶可能智力發育遲緩,要引起重視。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1、“笑”聲異常
當嬰兒大約三個月大時,他們將能夠理解周圍人的誘惑。當他們逗樂時,他們會咯咯笑,這是嬰兒在“社交”期間的一種正常的微笑。但是如果您的寶寶是4個月或5個月大,仍然無法笑或毫無笑意地笑,可能是與智力發育遲緩相關。
2、哭聲不正常
對于新生兒來說,“哭泣”是一種本能,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用語言表達,所以會用哭泣來表達自己的意愿,如果父母發現嬰兒哭得不太厲害,或者哭聲更加異常,有時大聲哭泣,有時嗡嗡作響,時而強壯,有時又虛弱,并且如果表現頻繁,則表明有跡象。
3、吸允困難
在正常情況下,進食應該是嬰兒的基本生理需要,在寶寶前6個月,如果在母親的指導下,嬰兒仍然不能順暢地吮吸乳房或進入輔食階段,那么嬰兒就沒有攝取輔食的愿望,并且經常反流,拒絕進食,甚至經常流口水。上述跡象均表明,神經系統有損傷,這將導致智力低下。
4、豎著轉頭遲
正常孩子在2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抬頭了,有的甚至會轉頭,這時候說明寶寶的發育還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孩子過了百天以后還不會抬頭和轉頭,單眼或雙眼持續向里或向外,寶寶可能智力發育遲緩。
5、運動發育落后
“三翻六坐九爬爬”,這是民間對孩子成長發育的概括。中樞神經控制著運動能力,而大腦的緩慢發展則影響著胎兒的運動能力。例如,3個月不翻身,隨著年齡增長而練習坐、站、走的時間都明顯低于兒童發育標準。或手的靈活性較差,在9個月后仍然抓不住東西,1歲后還不能扶著站起來,這是智力發育緩慢的重要表現。
6、一直流口水
如果在寶寶7-9個月時,仍舊常流口水,而且在清醒的時候,還有的磨牙動作,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不要麻痹大意了,這可能是由腦炎后遺癥、呆小病、面部神經麻痹而導致調節唾液的功能失調,盡管這樣的幾率很少,但是都應該去醫院確診并治療。
7、對外界反應遲鈍
有的寶寶對外界刺激反應比較遲鈍,比如父母在通過一些挑逗行為、玩具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時,孩子反應不大;或者在寶寶6個月后,仍不能注視臉面上方緩慢移動的物體,不能朝發出聲響的方向轉頭,不能自己翻身,在沒有他人幫助自己不能坐穩,就說明寶寶可能是智力發育遲緩。
8、對周圍環境缺乏興趣
有的寶寶會對周圍人物和環境都缺乏興趣,不喜歡與人交往,缺乏情感依戀。這種情況,爸爸媽媽不要掉以輕心,要多關愛寶寶,多和寶寶說話,讓寶寶變得開朗一些。
9、不能伸手拿東西和站立
如果孩子9個月大時,仍不能主動伸手拿東西,同時在有大人攙扶時也不能用自己的雙腿支撐體重。這就表明寶寶有智力發育遲緩的征兆,應該及早帶寶寶去檢查一下。
10、表情比較呆滯
兒童的喜怒哀樂都是通過大腦傳遞神經信息到面部神經元,如果兒童大腦發育緩慢就會導致面部表情呆滯。比如先天愚型患兒就有眼距過寬、雙眼斜吊、塌鼻梁、舌頭常拖在嘴外邊、流口水等表現,就是人們常說的“國際臉”。而患腦積水的孩子頭圍特別大,小頭畸形兒頭顱又特別小等。如果發現寶寶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就要帶著孩子去醫院檢查一下,看看是不是智力發育遲緩造成的。
11、語言發育落后
正常孩子在9個月的時候,寶寶就會開始依依呀呀的模仿著大人說話,到10個月時不能咿呀學語,發音也不清晰。但如果寶寶超過2歲以上還不會大聲呼喚爸爸媽媽,到了三歲說話還不清晰,或者是對于別人做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拒絕和別人交流,再加上父母問孩子問題,孩子反應遲鈍,或者是回答不上來,說明大腦發育緩慢。
12、睡眠時間過多
常有老人說,孩子睡的多,個子才能長高,發育才好。其實,如果寶寶的睡眠時間常常過多,甚至已經超過了正常時間很多,往往是智力發育遲緩的表現。
孩子的健康是家庭中的大事,但如果孩子在多方面發育水平比同齡人明顯滯后,家長一定不要掉以輕心,必須盡快去醫院進行檢查。但是孩子出現智力發育遲緩現象,家長也不要過于擔心,因為智力低下不同于自然的精神障礙。只要父母及早發現并盡快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康復,仍然有治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