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家庭教育、周圍環境的影響,有的養成了好的習慣,有的養成了一些不良習慣。好的習慣使人終身受益,著名青少年研究專家孫云曉曾指出:“習慣決定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伴隨人的一生。而幼兒時期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 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是幼兒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幼兒不良習慣形成的原因及表現:
1.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產生,既源于孩子的思想,更多的還是家庭、學校、社會環境造成的。導致孩子身上出現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很多,通常會有如下經歷:由于多種原因,或家庭環境、或教育方式、或身體健康方面、或周圍環境的影響等,導致家長忽略了對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日常生活中孩子表現出來的點滴不良行為也沒能得到及時疏導和糾正,漸漸的孩子就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規則意識淡薄甚至缺乏規則意識等;奧維德對壞習慣的形成是這樣解釋的:“壞習慣是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孩子年齡的增長 ,他們潛意識里的負面情緒也不斷累積,內心開始感到不安,卻又想追求獨立、尋求自我,于是情緒開始變得焦慮、無所適從,日積月累,這些不良現象逐步形成習慣。
2.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的分類及主要表現:
習慣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幼兒亦是如此。幼兒的不良習慣主要分為生活習慣、衛生習慣、飲食習慣、學習習慣、言行習慣、心理習慣、交往習慣等,并伴有以下表現:
(1)幼兒不良生活習慣表現在:懶惰、賴床、坐姿不正、不愛收拾自己的物品,丟三納四等。
(2)幼兒不良衛生習慣表現在:挖鼻孔、吮手指、不愛刷牙等。
(3)幼兒不良飲食習慣表現在:要家長追著喂飯、愛吃零食、挑食偏食、經常 剩飯、撒飯等。
(4)幼兒不良學習習慣表現在:不愛動腦、不喜歡學習、不善于傾聽、握筆姿勢不正確、亂涂亂畫、不愛惜書本等。
(5)幼兒言行方面的不良習慣:做事不專注、做小動作、不能堅持做完一件事、沒耐心、磨蹭、任性、不愿意做力所能及的勞動、說謊、缺乏擔當精神等。
(6)幼兒心理方面的不良習慣:依賴性強、沒有主見、不愛惜班級或別人的物品、對人冷淡、不會分享等。
(7)幼兒人際交往方面的不良習慣:對別人缺乏寬容心、對人沒禮貌、不遵守公共秩序、愛插嘴搶話、搞惡作劇捉弄人、情緒過激等。
二、采取科學的教育措施,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指南》指出:習慣需要從小培養,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是幼兒維護和促進自身健康的積極方式和重要途徑。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對于教育是這樣說的:教育是什么?就單方面講,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幼兒時期是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價值體現 。正如巴金說的: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開始。因此,在我們的教育活動中,老師要根據幼兒的個體表現,有針對性的對幼兒的不良習慣采取有效措施,實施有的放矢的對策,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那么,教育活動中怎樣幫助孩子糾正不良習慣,養成良好的習慣呢?
1.公平公正、客觀全面地觀察幼兒,找出幼兒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針對不同的原因對幼兒開展有的放矢的教育,因材施教,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良習慣帶來的結果并主動改掉這些不良習慣。例如對于一些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我們首先要分析孩子這種行為形成的原因:有的是因為家庭教育方式、人際關系因素、周圍環境因素而引起的內心叛逆,他們因為年齡的原因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當行為會給其他人帶來傷害;也有的是從電視上或者身邊大人身上學到的一些不良行為,每一種原因引發的攻擊行為,作為教育者的我們,都要認真分析,對癥下藥,不一概而論,利用孩子好表現、不服輸的心理,通過創設班級評比欄“今天我最棒”和爭當“老師的小幫手”的機會,逐漸加強幼兒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培養他們有耐心、愛心、上進心。
2.尊重幼兒,以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對待孩子既要堅持原則、嚴格要求,又要充滿愛心和包容心。在活動中,正確處理孩子玩鬧過程中產生的攻擊性行為,及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積極表揚他們的優點,肯定他們的長處。孩子犯錯的原因有很多種,有時候可能只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尋找自己的存在感,不管哪一種原因,只要老師保持一顆公平公正又充滿愛和包容的心對待每一個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愛心,那么孩子犯錯的幾率就會大大降低。
3.相信孩子,給予孩子積極的期望。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希望被關注,被肯定,作為教師,要做的就是相信他們,給他們陽光。皮革馬力翁效應表示如果教師給予孩子積極的期望,那么由于孩子感受到老師的愛、尊重與信任,便主動向老師所期望的方向發展。幼兒園的孩子還處于形象直觀思維階段,老師對孩子提出的期望應是具體的,并且應該表達出來。比如當小朋友們認真聽老師講話的時候,我會及時對他們說:今天老師要表揚小朋友聽講聽得好,所以老師下一次會教給小朋友更好聽的故事或者更好玩的游戲。當老師們說:“我希望小朋友們都能成為好孩子。”那么,怎樣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呢?這就應該具體化,告訴他們關于“好孩子”的界定:“遵守紀律”“上課不說話”“有禮貌,愛同伴”、“有愛心,愛幫助別人”等。
4.樹立良好的榜樣,鼓勵孩子向榜樣學習。偉大教育家蘇霍母林斯基說過:“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教師是引導孩子發展方向的關鍵人物,“教師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道德的引路人”。教師的一個好的行為將會引領孩子朝著陽光方向發展,孩子們每時每刻都在觀察教師、學習教師: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舉手投足,哪怕每一個細微的小細節,無不影響著幼兒。同時,在班級開展小朋友互相評比的活動,讓孩子自己去尋找同伴的優點,尋找優點的過程無形中就變成了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
5.及時給予孩子正確而明確的提示、指導,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時候,孩子犯錯誤,行為舉止不妥,可能僅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該怎么做,不知道他們的舉動是會給其他人帶來不好影響的,他們只是在效仿別人,比如身邊的哥哥姐姐、老師、家長、同伴等等。因此給予孩子一個正確的提示和指導,能夠避免他們發生錯誤行為,甚至走入歧途。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6.利用繪本故事、游戲等各種活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在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習慣教育無處不在:比如,利用《孔融讓梨》的故事,教給幼兒學會分享;利用游戲活動《兩人三腳走》幫助幼兒學會合作等等。
7.家園配合,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幼兒良好習慣必須重視家庭教育的指導。只有教師與家長達成教育共識,保證家園教育一致,才能真正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習慣,促進幼兒健康發展。
英國教育家普德曼在關于習慣的養成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播種一個行動,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可見一個良好的習慣對于一個人的一生有多么的重要,它將伴隨你的一生,改變你的命運。孩子良好習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它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教師既是教書者,更是教育者,更要言傳身教,給孩子傳遞一種信仰,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