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拖延磨蹭動作慢怎么辦(慢性子的孩子怎么改掉磨蹭)
拖延磨蹭是很多孩子的做事習慣,刷牙半小時,洗澡一小時,寫作業就更不用說了,哪天要是不寫到深夜都算奇跡,早上起床之后不緊不慢,每次都要催著才出門。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家長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確實磨蹭損失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會讓孩子養成不好的習慣。
做事情沒有干勁,在將來有可能會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磨蹭也有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孩子自己本身其實還是挺積極的,但是總也達不到家長的要求,于是就永遠都被催著快一點,久而久之就真的變慢了。
這樣就需要家長自己做出改變,不要用太嚴格的要求去約束孩子,一直說孩子磨蹭,不慢的孩子也慢慢的變得不著急了。
還有一種就是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從出生開始就是不緊不慢的性格,就連喝奶都是慢悠悠的。
這種其實也不能硬改,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合理安排時間,未必能夠讓他們改變本性,但是可以從節約時間的角度來讓孩子對時間重視起來。
1.父母讓孩子越來越慢
孩子年齡越小就越要培養他們的獨立性,很多家長喜歡一手包辦,早晨上學之前,給孩子牙膏擠好,書包整理好,早餐擺在桌上,孩子需要做的只是起床,刷牙,吃早餐就能出門了。
這樣時間長了,就會讓孩子形成做事情忽略過程,反正自己也不用管,有人安排,肯定會不著急。
還有的父母喜歡不停地“指揮”孩子做事情,認為自己的指揮能讓孩子快起來,其實并非如此。
越是催促和指揮,越讓孩子失去辦事效率,一旦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就會失去做事情的動力,立馬就不干了,或者是磨磨蹭蹭的做事。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要將做事情的主動權還給孩子,適當的給孩子一些提示,但是不能全全包辦或者是不停催促。
收拾書包自己去拿東西,玩具玩完了自己收拾,相信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學會。
年齡小做事情慢是正常的,因為他們還在學習做事的步驟,穿衣服不知道前后,把衣服穿反了沒關系,熟能生巧。
其實訓練孩子做事的過程,也是培養家長耐心的過程,很多孩子慢性子都是在家長急性子下對比出來的。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建立孩子的時間觀念,比如說10分鐘收拾玩具,看看是不是能收拾的又快又好,利用小孩子的好勝心,來讓他們有時間意識。
讓孩子知道時間是緊迫的,流逝之后就再也追不回來,很多孩子之所以慢是因為他們覺得時間多的很,父母總是在催促的時候說“再給你十分鐘”其實就是給孩子心理造成還有富裕的心理暗示。
孩子的改變是需要過程的,父母要放下過于追求完美的心,孩子天性愛玩,精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家長要針對這個特點先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他們自然就能夠更加積極的完成作業。
同時對學齡兒童要遏制他們玩游戲的欲望,用獎勵學習的方式讓孩子將關注點都放在學習上,而不是玩游戲上。
父母要知道年齡越小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就越短,一般來說5歲之前是10分鐘,10歲之前是20分鐘,12歲之后才能達到30分鐘。
因此要根據這個時間來制定孩子學習的計劃,讓他們適當休息,這樣在下一次注意力集中的時候才能全力以赴。
2. 用拖延反抗父母
很多孩子其實都是在用磨蹭的方式來反抗父母,或者是想要引起父母注意。
不管是哪一種情況,父母的反應都不能過激,要先弄清楚孩子到底是因為什么反抗父母的催促,尊重孩子的意志和感受。
因為如果孩子是故意的,就說明他們已經有了個人意識,家長要找出孩子磨蹭背后的原因。
很多時候孩子其實是很認真的,面對父母的命令他們在好好的執行,但是他們做事情并不熟練,所以就導致家長越催促他們就越手忙腳亂。
因此父母在讓孩子執行任務的時候,一步一步的下命令,比如說“快點收拾干凈”這個命令就很籠統。
分解步驟來讓孩子完成:先讓孩子把床疊好,然后把地上的玩具都收拾到柜子里,最后把桌子整理好。
這樣孩子既能學會整理房間的步驟,又能很快準確的完成,心里有了成就感,經過幾次相同的訓練,自然就能掌握規律,加快速度。
對孩子的每一次完成任務都要鼓勵,尤其是年紀小的孩子,表揚就是行動的最好動力,父母只要注意不要虛假的表揚,真心實意的針對孩子的某一個行為進行鼓勵就好。
有的時候催促是父母下意識的想讓孩子依賴自己發出的信號,因為在催促的過程中,孩子會按照父母的命令去行動,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依賴心理。
家長要警惕自己的控制欲,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孩子的時間觀念和家長肯定是不一樣才會產生不一致從而產生摧促的行為。
但是孩子也有他自己固定的耗時表,家長要給與他們最基本的信任,放手讓孩子去做,即使遲到了也要讓孩子自己承擔遲到的后果,這樣他們下次就會更改自己的耗時表,加快速度。
很多時候父母認為的“慢”其實是在按照自己的標準想象的孩子造成的不良后果。
真的交給孩子去做,未必會有這樣的結果。
父母總是認為沒有自己的催促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做不成,但現實情況未必是這樣的。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做事節奏,家長枉顧他們的意愿,強行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命令去做事,其實就是在剝奪孩子的主動權。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渾身上下都是缺點,總能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挑出毛病來,本來說著孩子的這個缺點,在他做事情的同時,又發現了孩子另外一個缺點,一會說這個一會說那個,其實也是在分散孩子做事情的注意力。
所以一次讓孩子做一件事,比如催促孩子趕快去做作業,就不要管桌子是不是很亂,成績是不是不好,不然本來是要做作業的,結果一說桌子亂又要讓孩子收拾桌子,這樣就是在讓孩子養成做事不專心的習慣。
尤其是在孩子專心做事的時候,更不能催或者是打斷孩子,不僅會分散注意力,還會讓孩子對父母的批評產生反感。
3. 家長忙不代表孩子就要忙
家長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上班忙著工作,回家忙著做飯,做家務等等。
但是家長忙并不代表孩子必須也要馬不停蹄,父母的忙碌心態有時候會影響孩子。
比如說孩子想和爸爸媽媽說點事情,但是父母都忙著做事,孩子剛一開口,父母就催促說“要說什么趕緊的,我很忙。”這樣其實是在無形拒絕孩子表達自己。
孩子有話不能說,不僅他們自己心里難受,還有可能造成親子之間溝通障礙。
面對孩子要說話的時候,要放下手里的工作,仔細聽孩子想要說什么。
孩子主動說其實就是在給父母和他們溝通的機會,如果能夠每天都留給孩子一段時間來和他們對話的話,其實就能夠聽到很多孩子心里真實的想法,這樣就有助于家長知道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所以孩子想說話,要讓他們好好的說出來,而不是一個勁的催促孩子趕緊說。
4.讓孩子快起來的原動力是“信心”
任何場合都不要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懶”“說了這么多遍怎么就記不住”這種否認的話。
對于孩子來說,反話不僅不會刺激他們前進,反而會讓他們倒退。
每一次的否定其實都是在給孩子負面心理暗示。
多給孩子一些做事的信心,真正了解孩子的能力所及范圍之內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的催促是因為不信任孩子能夠做好,不給孩子表現的機會,總認為他們的做法不如按照自己的想法做的好。
要學會給孩子處理事情的權利,要重視孩子做的每一件小事,多和他們說“謝謝”,能夠增強孩子做事情的積極性和信心。
多和孩子商量,讓他們參與到事情安排的過程中去看,這樣他們也更愿意去親自執行。
即使是上幼兒園的孩子,也能體會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他們并不是什么都不懂。
孩子不主動做事,做事慢,有的時候是父母一手造成的,他們不給孩子做事的機會,讓孩子成為手中的提線木偶,什么都要控制,只希望往孩子能夠專心學習,從不關心他們的愛好和娛樂,這樣孩子自然對生活提不起興趣,做事就會慢吞吞。
不管多大年紀的孩子,適當給他們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多陪孩子玩耍,多和孩子說謝謝。
家長擺正心態,不要什么事情都有很強的控制欲,告訴自己“孩子有自己的做事節奏。”
遷就一下孩子的速度,放慢心態來享受和孩子的共處時光,時間久了就會發現,孩子開始有了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