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會犯錯,如果孩子犯錯了,該怎么樣教育孩子?
這是個非常困擾父母的問題。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教育孩子有時也同樣需要適當的懲戒。
而到底如何懲罰,采用什么方式則大有學問。
以下6個科學懲罰小方法,家長們可以學起來哦!
1. 指定具體家務
當孩子在家里亂涂亂畫,把衣服玩具丟得亂七八糟的時候。
家長可以準備拖把、衣架、抹布和掃帚等工具。
讓孩子學習清理和養成整潔的習慣。
同樣,他們破壞了什么東西,也盡量讓他們自己動手修復。
破壞什么,就自己動手整理好什么。
下次再淘氣就會想到整理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父母應隨時注意孩子的安全;較小的幼兒可由父母一起帶領做家事;
還可以訓練孩子養成物歸原處的習慣;詢問孩子在幫忙做家務時學習到什么。
2. 沒收孩子心愛的東西
可以將孩子亂丟的物品予以沒收,作為懲罰的方式。
同時父母可暫時放下手邊的工作,待在在孩子身邊。
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正在被關注。
告訴孩子不要再苦惱,把零亂的物品擺放好、否則會對Ta的錯誤作出處罰。
讓孩子講出自己哭鬧的原因,說清楚為什么會犯錯誤。
在這期間家長一定要嚴格執行。
如果孩子拒不認錯、仍舊大哭大鬧,告訴孩子會延長懲罰的時間。
在此期間,如果孩子表現良好,可以提前把玩具返還給孩子。
3. 定時罰站、罰坐
在家里設置一個處罰區域,可以放置標志物或者取個名字。
地點盡量靠墻壁、不要正對著大門,以免傷及孩子自尊。
地上鋪上軟墊,準備一個時鐘或鬧鐘,限制處罰時間。
處罰完畢之后讓孩子說出今天被處罰的原因。
處罰時間不宜太久,3至5分鐘即可。
太短沒有懲罰效果,太長了會適得其反。
避免造成孩子更頑皮的反效果。
4. 打手心
用報紙或者買來小道具制作打手心的工具。
放在固定的地方讓孩子看到。
處罰孩子時,先讓他說出自己錯在什么地方;提醒處罰的原因。
但“打”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孩子能夠認錯,明白道理才行。
力道父母自行控制,既不能太輕,那樣起不到懲戒的作用。
也不能太重,孩子會不當一回事。
注意安全問題,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為主,其他部位則應避免。
5. 勸導
當孩子吵架或發生爭執時,詢問孩子原因,并耐心聽完孩子的想法。
讓孩子明白打人、搶奪是不正確的行為和觀念。
并要求孩子學習說“請、謝謝、對不起”。
不要用很大聲音去壓住或威脅孩子,言語間避免傷孩子的自尊心。
6. 駁回要求、延期兌現愿望
孩子常吃和喜歡的東西暫時不讓孩子再接觸到,作為懲罰。
讓孩子知道禁止這些權利的原因,當孩子日后表現佳時,恢復其權利。
答應過孩子的愿望,家長要守信用。
但如果孩子犯錯了,時間就向后延期。
告訴孩子,這是因為Ta的錯誤導致的。
而這份延長的時限,也是有孩子自己的表現來決定的。
但注意不要過于打擊孩子,說清楚道理就好。
避免孩子灰心,失去對事情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