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跨過兩歲這道坎以后,寶寶好像一下從“天使”變成了“小惡魔”,行為表現處處充滿叛逆:
“不行!不要!不吃!”
“別碰我的東西!”
“為什么不把東西放回原位?”
明明還是個孩子,但卻給人感覺像個“小大人”。
其實,這是寶寶執拗期到達的表現。因為太過于喜愛表達自己的觀點,總是和爸媽對著干,所以也被稱為“可怕的兩歲”。
不過美國著名育兒專家約翰·羅斯蒙德曾指出,好性格是從“可怕的兩歲”培養起來的,真正的育兒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如果在這個階段,父母一定要和寶寶一較高下,壓抑寶寶的天性,那恐怕只會鬧得兩敗俱傷。
那么,父母該如何辨別寶寶執拗期的表現,又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今天,老岳就和大家聊一聊。
1、執拗期的三大「叛逆」表現
在一歲半到四歲期間,寶寶會接連經歷若干個敏感期,其中最讓父母頭疼的當屬下面這三個:
① 自我意識敏感期
顧名思義,孩子不再像從前一樣任由父母“擺布”,而是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并且不斷拓展自己的邊界,探索更多的東西。
這時候他會區分“你的”“我的”,如果家里有兩個寶寶,兩人會出現爭搶玩具的情況。與此同時,他們還會通過拒絕父母來體現自我的重要性,以自我為中心。
② 秩序敏感期
相較于之前把東西亂丟亂扔,這個階段他們更希望維持原本的秩序,通過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們認知事物。
一旦他所熟悉的環境或秩序被打亂,比如,東西沒有按照要求放回原位;沒有按照他心中的想法做事,都會讓他感到非常不舒適,進而大哭大鬧。
③ 完美敏感期
兩歲半以后,寶寶對物體的關注會傾向于外在的顏色和形狀。
你會發現吃東西他們要最大最甜最好看的,穿衣服也開始學著自己挑選衣服和鞋帽,不再一味聽從爸爸媽媽的想法。
2、四招學會應對寶寶的叛逆
無論寶寶處于上述哪一敏感期當中,家長首先要了解這是兒童能力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不必因此而焦慮苦惱。
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天性,理解他們的行為,并進行合理引導。
① 提供選擇代替直接命令
比如,給孩子提供A和B兩個選項,讓他從中選擇其一,既能讓他感受自己也有選擇的權利,也能讓他覺得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視。
當孩子可以自由選擇的時候,他們會最大限度內化自己的行為,并且對自己的選擇賦予更多的責任,這樣行動力也更強。
如果只是強硬的命令,只會加重他的逆反心理,令兩人都不愉快,得不償失。
② 巧用動畫人物引導
我們可以嘗試用一些孩子熟悉的形象或動畫人物來循循善誘,代替平常所說的大道理。
比如,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小豬佩奇身上,她會怎么做。或者用孩子所崇拜的形象來對比,效果也一樣。
③ 權力下放,讓孩子成為“主人”
不要覺得孩子還小,一定需要你的幫助,過度插手反而會讓孩子覺得束縛。
舉個例子,你可以告訴他這個玩具是他的,他有權去處置;或者告訴他他是玩具的主人,需要承擔起“照顧”玩具的責任,把他們擺放好,利用這個階段培養他的秩序感和責任意識,不過前提是保證安全的情況下。
④ 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不肯完成某件事,可能是因為之前你曾答應過他某些事情并沒有如約完成,所以他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就要求父母平時一定要以身作則,誠實守信,給孩子樹立正面的榜樣。
最后,借用蒙臺梭利的一段話:“我們應該努力地探尋隱藏在兒童背后的那種可理解的原因。沒有某個原因,某個動機,他不會做任何事情。”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從容應對孩子的“叛逆期”,每個孩子都能在愛和理解的環境下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