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三周歲才會說話,正常嗎(三歲之前孩子大腦發育)
01
問你們一個問題,你們日常都是怎么跟孩子說話、溝通交流的呢?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先來說說小編自己,二胎之前,那時候還比較注重和孩子的日常溝通,不敢說做得十全十美,基本上也還是在很用心和認真地跟孩子互動交流。
1歲多的時候我就開始給他讀繪本,每晚保持半小時到1小時,甚至是2小時的閱讀時長。
也許正是這樣全情的陪伴和溝通,大娃一直都比較溫和有禮。可是生完二胎后,大娃開始變得越來越暴躁,特別容易就生氣發脾氣。
小編也知道大娃的這種轉變,和二胎帶給我的忙亂,無暇顧及時地不耐煩和忽視離不開關系。
就比如,日常晚上下班后,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家,老二爬過來在腳邊咿咿呀呀地要抱抱,大娃在耳邊不停地媽媽媽媽地叫著,嘰嘰呱呱地說個不停,老母親我分身乏術的“嗯嗯……啊啊……”地應付著。
有時候因為太累和不耐煩,甚至會直接拒絕和打斷他的談話,表示現在不想說話。
其實回過頭想想,大娃心里一定很委屈和郁悶,白天在幼兒園,晚上好不容易盼到媽媽回去了,可是媽媽又不愿意和他好好說說話,有的只有簡單粗暴地催促,“趕緊洗漱去” “該睡覺了”。
可是長此以往不改善的話,不僅是親子關系會越來越緊張,對兩個孩子的成長也不好。
尤其是這幾天看了《父母的語言》這本書后,更加深了我的認識,也更讓我下定決心改變自己。
《父母的語言》這本書篇幅雖然有些散,但是里面的核心內容和觀點還是很有意思。小編覺得一本書看完后,只要有一點能激勵人改變,就是一本值得讀的書。
下面就來分享一下這本書的核心內容,相信看完你也會有所啟發和改變。
02
“父母對孩子說話多少及說話的方式,會影響孩子在數學概念、讀寫能力、自我管理的發展。”
這個結論正是作者達娜.薩斯金德在《父母的語言》書中給出的,她甚至表示:孩子3歲前,父母的語言會影響其大腦發育。
乍一看,會讓人疑惑,這不是危言聳聽吧?
但其實,早在1955年就有研究者發現,一些孩子在4歲前比其他孩子聽到的單詞少了3000萬個。那些聽了更多單詞的孩子在進入學校之后能夠更為適應,不論是心理還是身體方面。
繼續追蹤這些“多聽”的孩子,研究者發現他們在三年級時較同齡人擁有更豐富的詞匯量、更強的閱讀能力,且在考試中得到了更高的分數。
這種學習能力上的顯著差異被稱為“成績差距”或者“學術落差”。
薩斯金德教授在此研究發現的基礎上,做了更多實踐上的論證。
達娜.薩斯金德是芝加哥大學的醫學教授,她本來的工作是給聽力障礙的兒童植入人工耳蝸,幫助他們重新獲得聽力。
在工作中,薩斯金德教授發現,同樣是被她植入了人工耳蝸的兩個孩子,但隨著時間推移,兩個孩子的學習潛力和社會表現差距卻巨大。
這開始讓薩斯金德思考,為何相同的年齡、智力和手術操作,產生了不同的結果?是因為其中一個孩子的家境更好,先天條件更優嗎?
在追尋答案的過程中,薩斯金德發現,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并不影響孩子學業的好壞,而是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也就是說早期的語言環境,卻直接決定了孩子日后的表現。
這一結論薩斯金德還跟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請教,證實了小孩子的智力發展和學習成績,跟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方式有關。
03
都說三年級是孩子成績好壞的分水嶺,但其實,這個分水嶺可能在孩子三歲的時候就已經產生了,只不過是在三年級更為明顯的顯現出來。
了解了多跟孩子說話的重要性,那是不是就是說,父母在孩子3歲之前要不停地碎碎念?
薩斯金德和她的團隊,研究出了一套科學且便于操作的親子溝通方式——3T原則:
共情關注(Tune in)
充分交流(Talk more)
輪流談話(Take turns)
具體是怎么做呢?
共情關注(Tune in)
所謂共情關注就是,父母有意識地去觀察孩子在關注什么。換句話說,孩子關注什么,我們就關注什么。
比如,孩子在玩積木的時候,我們可以關注孩子手里拿的是什么樣的積木,可以在恰當時機,給以回應,“寶寶手里拿的是一塊三角形的積木,它是黃色的。”
吃飯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今天我們吃牛肉西藍花,它會讓寶貝長高長大,變得更聰明。”
就是隨著孩子注意力的轉移而轉移,并在恰當時機,及時對孩子的行為給以回應。
其實要想做好“共情關注”這一點,并不容易,它要求我們父母心無旁騖、全身心地去觀察和回應孩子。
充分溝通(Talk more)
所謂充分溝通就是,給孩子充分的交流,與孩子討論時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詞語。
比如,我們收拾家務的時候,可以一邊收拾一邊說:
“我來把沙發上的書本放回書柜,這樣家里看起來會更加整潔。”
“現在我來把茶幾上的杯子洗干凈,這樣下次喝水會更加干凈衛生。”
在收拾的時候,如果我們跟大人這樣“嘮叨”,他多半會瘋掉。但對于小孩來說,這種在當下語境中的交流溝通,會讓孩子理解起來更加形象具體,會很容易就把事物連接起來,理解書是要放在書柜里的,用過的杯子清洗干凈會更衛生。
你們有沒有發現,孩子會說話之后,有一段時間會自言自語、自問自答,經常一個人在那兒邊玩邊嘀咕。
其實這就是孩子在學習的過程,到了孩子3~5歲上幼兒園的時候,有時候他們回家會講在幼兒園發生了什么事情,這種脫離語境的表達,就是孩子智力提升的標志。
輪流談話(Take turns)
就是和孩子輪流參與談話,它的關鍵在于多跟孩子展開開放式的問答,而不是簡單的今天是晴天還是陰天?這是什么形狀?什么顏色?
和上面那樣簡單地一問一答的方式相比,開放式的問題,就更能讓孩子進入思考和練習表達。
比如:
水龍頭里的水是從哪里來的?
我們為什么要勤洗手呀?
對于稍大一些的孩子,我們可以多引導談論一些生活類,甚至是社會類的話題。
比如:
要不要和小朋友分享好吃的和玩具呢?
有的大人不遵守交通規則,闖紅綠燈,那小朋友要不要學呢?
這樣開放式的問題,就會很容易讓孩子開始思考和組織語言進行表達。
沒有天生的牛娃,他們的聰慧往往源自善于溝通的父母。父母的每一句,漸漸就會變成了孩子未來的模樣。
雖然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會有各種忙亂,但是為了孩子更積極健康地成長,在未來獲得更好的學業和成就,我們還是要多多利用3T原則跟孩子進行交談。
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