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在進幼兒園之前,在家中很乖很聽話,可是進了幼兒園之后,就變得脾氣暴躁,在家中會大喊大叫,大聲哭鬧,還會動手打爸爸媽媽,這是什么回事呢?
不少父母認為是孩子不聽話,故意這樣做的,就是不想去上學,其實并不是如此,這是孩子向父母釋放的“求救”信號,并不是孩子故意惹父母生氣,只是孩子遇到困難了,而他們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只能通過這樣發脾氣的方式來希望引起父母的注意。
那么,孩子在幼兒園中究竟發生了什么,使得他們的性情出現這么大的變化?
1、在幼兒園中經歷了不愉快
幼兒園就是一個“小社會”,不同與家中,幼兒園中發生的很多事情就是社會上發生時間的縮影。在家中,孩子都是被父母寵愛,甚至是溺愛的,來到幼兒園中,大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很難輕易地退步。而作為唯一成年人的老師,面對這么多的孩子,也有照顧不來的時候,就會有所疏忽。
而且,家里是孩子熟悉的,能夠感到溫暖的,幼兒園在孩子眼中是很陌生的地方,會感到害怕,而且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分離焦慮情緒,讓孩子總是會被焦慮,恐懼,緊張,不安等包圍著。
當孩子在幼兒園中交不到朋友,而且老師也不是特別重視的時候,就會感到失落與孤獨,再加上在這個陌生的地方感到害怕,焦慮,緊張等等。長期處于這樣的情緒,就會對外界很敏感,別人無意說的話,做的事都會讓孩子感到委屈,認為是在欺負自己。
就這樣在幼兒園中經歷了不愉快,但是孩子還小,還不知道分辨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該怎么告訴父母自己的感受,更不知道父母能給怎么樣幫助自己,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可能已經被這樣的負面情緒折磨了很久。這樣,孩子就只能通過發脾氣來發泄情緒,也是希望父母能夠幫助自己。
2、模仿其他小朋友
孩子最開始的學習方式就是模仿,在家中會模仿自己的父母,在幼兒園中就會模仿自己的同學或者是老師。其實,對于同齡的同學來說,孩子更有模仿的欲望,因為是同齡人,看到其他孩子展示自己不會的言行,爭強好勝的心態就會出現,就想要去模仿,學習,超過同學。
而且,在幼兒園中,老師照顧孩子不可能會面面俱到,會優先處理比較嚴重的事情,所以當一個正在哭的孩子和一個不哭鬧的孩子一起出現問題,大多數老師會優先處理在哭鬧的孩子出現的問題。孩子會發現這個小細節,于是就會學著哭鬧,發脾氣,就是為了讓老師關注自己。久而久之,這樣的行為就會變成常態,如果父母不糾正孩子的這種錯誤的學習,就會讓孩子在家中變得脾氣暴躁。
從上文可以看出,孩子出現脾氣暴躁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無法認識到自己的情緒,不能控制,處理自己的情緒。
因此,父母需要學會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學校中發生的問題,及時發現并且幫助孩子安撫,排解他的負面情緒,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好榜樣,讓孩子知道幼兒園的同學也會做出不正確的事情,要學會發現同學的優點,并且加以學習,而不是任何的行為都去學習。
孩子幼兒園時期是情緒養成的關鍵時期,父母需要重視,不要認為是孩子發脾氣而不管,父母的忽視會讓孩子無法控制情緒,在未來會因為情緒問題吃大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