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孩子的,是不是都有被孩子氣的直跺腳的時候。
我家就有個剛過兩周歲的小公主,最近我發現她總是對我們說:“不”,不吃飯,不穿衣服,不洗澡,不在像以前聽你的話,各種的不聽話,各種的鬧,非常的氣人,讓人頭疼腦大,有時候氣的都有打她的沖動!
為此我上網搜了一下,很多家長說,寶寶到了 2 歲以后就不像以前那么聽話了——以前爸爸媽媽說什么,他都會乖乖照做,但是 2 歲以后就全變了。和他好好說話再也不聽,有時候著急起來,忍不住要打他兩下才會消停。
“非得逼我發火!”這是很多家長常對寶寶說的話。但是打完以后看著他那委屈的小眼神,家長們又覺得很后悔。
一、為什么寶寶過了兩周歲就開始不聽話了呢?
我搜了一些資料介紹說:因為 2 歲左右,寶寶的自我意識開始飛速發展——他們開始喜歡自己去探索新奇的事物,希望自己能做很多成年人做的事情。所以他們常常對父母說“不”——不吃、不穿、不起床,事事都想要自己來。2 歲寶寶這種叛逆的表現叫做“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
這對父母來說就很頭疼了,因為他們常常干得不夠好,還要自己做。比如:吃飯不讓喂非要自己吃,弄的一地都是飯粒;鞋子老是穿反腳……但是,我們像她這么大的時候又是什么樣的呢?
據科學研究,“Terrible Two”是寶寶提升意志力的關鍵時期。如果父母能在寶寶成功時,發自內心地欣賞他,告訴他:“你真棒!”或者在寶寶受挫時,鼓勵他,安慰他,耐心等待他再次嘗試(而不是包辦代替),那么他就會在自己探索的過程中,不斷體驗到完成一件事情之后的成就感,就能夠不斷提升自己主動探索、不畏困難的意志力。
可很多時候寶寶實在是太“可氣”了,有時候把家長氣得跺腳,火氣一上來,攔都攔不住。然而打完罵完之后,結果卻是很后悔,很心疼!
我和我媳婦經常說對方,如果有機會錄下自己和寶寶發火時打他的場景,估計十有八九會被自己嚇一大跳——那個眼神、那個表情,絕對“猙獰”。
在那一刻,如果寶寶真的“聽話”了,他并不是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或者覺得爸爸媽媽說得有道理,而是因為害怕,是我們的狀態和表情嚇到了寶寶,他才變得“聽話”的,所以這樣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教育到寶寶。
目前沒有任何研究能夠證實,打孩子會對孩子有益。相反,孩子可能會從父母的身上學到用打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且,打孩子的情況還可能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甚至影響親子關系。
有研究證明,發現如果家長經常打孩子,孩子更容易出現精神健康、物質濫用、自殺行為、各種疾病,以及發育、行為、社會和認知方面的問題。
二、面對寶寶的叛逆表現,除了生氣、打罵,我們還可以有更多好的選擇。
給孩子做好榜樣
1、以身作則
寶寶對于帶有畫面感的信息非常敏銳,通常他看到什么就會學到什么。小孩子的學習,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比如當我們看見寶寶在公共場所非常的吵鬧,想要他安靜一點,我們越是大聲對他嚷嚷,他就越安靜不下來。因為我們自己就在向寶寶展示“不安靜”,這與所給的指令“安靜”極其不相符。
這時我們應該用自己的行為來影響寶寶,可以嘗試壓低聲音對寶寶說:“小聲點。”或者做出“噓”的手勢,這樣他就會接收到我們行為和語言信息的一致性。
2、立規矩,定界限
有些寶寶總是用“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想吃糖但是大人不讓的時候,就哇哇大哭,我們一心軟就給寶寶吃了,這樣他就會認為:我下次想吃糖,哭就可以了。
所以我們需要給寶寶制定一些規則,他在規則內是自由的,可一旦超出規則,就一定要堅決拒絕。
比如:我家閨女之前不管什么時候去超市,只要看到那種搖搖椅,就要坐而且抱不下來,不讓坐就哭鬧。但自從有一次給她說,小朋友每天只能坐一次,要不下次都不讓坐了。從那以后她自己坐一次后就要求下來,這就是給寶寶定制了一條規則。
清晰的界限對于寶寶的習慣養成至關重要,當寶寶知道規則在哪,底線在哪的時候,他的行為活動就會更穩定,因為他知道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這時他反而還會有安全感。
3、和寶寶有技巧地溝通
對于一個處在“Terrible Two”階段,自主意識超強的寶寶,我們在和他溝通的時候,一定要讓他感覺到,所有的決定都是他自己做的。
吃飯
媽媽:寶寶吃飯了。
寶寶:不吃。
換種方式說:
爸爸:呀!開飯了,我要和寶寶比比看誰先吃完!
穿衣服
媽媽:寶寶快點把衣服穿好。
寶寶:不穿!
換種方式說:
媽媽:今天寶寶是要穿小豬佩奇的衣服還是這件豬豬俠的衣服啊?
寶寶:我要穿小豬佩奇的。
給寶寶多一個選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看到這里,相信你對“寶寶不聽話能打嗎?”這個問題已經有答案了。
當然,你仍然可以選擇“打”,但這是最沒有挑戰的方式,因為用“打”來調節寶寶的行為,是父母最偷懶、也是成本最高(損害親子關系)的一種方法。
所以,讓我們一起學習科學,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用更智慧、更新奇、更科學、更有愛的方式去和寶寶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