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問一個家有男孩的媽媽,她都經歷過什么,十個會有八個告訴你,她的兒子會在某一段時間里變得很“叛逆”,不停地惹麻煩,給自己帶來無數的煩惱。
我自己亦經歷了兒子從平和到違拗再到“叛逆”,親子關系一度在崩潰的邊緣徘徊。
一直以“科學育兒”自居的我,以為自己給足了孩子尊重、自由,可是回頭思量這一年多來孩子的巨大變化,我發現,自己做錯了這三件事,從而把一個原本性格和順的孩子變成了一個“叛逆”的“搗蛋鬼”。
一、吼他
我自己從小就是被父母吼大的,所以自己當媽媽以后,我告訴自己,不能讓孩子受到自己以前受過的傷害。兒子三歲以前,我很少會對他大聲說話,但是一碰到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他不好好睡覺,我的情緒還是會失控。
那些情緒就好像關不住閘的水,忽然就奔涌而出,有時候就連我自己都會嚇到,那時候兒子還小,我一吼,他就會睜大眼睛看著我,也不哭,也不說話。
每次發完脾氣我都很自責,也會給孩子道歉,我們的親子關系還會一如既往,可是我不知道,在一次又一次的情緒爆發中,孩子的內心也許已經千瘡百孔。
隨著二寶的出生,我的注意力大部分都被二寶分走,給大寶的耐心更是日益減少,對他發脾氣,吼他的次數也越來越多。可是越吼他,他反而越“淘氣”,越故意做對。
他不再像三歲那樣沉默不語,他會說“媽媽不愛我了”,“我討厭媽媽”,“我再也不愛媽媽”了。
我們總以為自己只要在發過脾氣之后跟孩子道歉就會彌補傷害,其實不是的,那些話語會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跡,然后變成日積月累、再也無法消褪的傷痕。
我們無法估量每一次的爆發背后,孩子的內心都承受著怎樣的壓力與恐懼,就像紀錄片《零零后》中的梁昊天所說,爸爸每一次發脾氣,他就感覺天瞬間灰暗了。
二、忽視他
沒有二寶之前,我對大寶的耐心比較足,全家人的注意力也幾乎都在他身上,可是二寶出生以后,這一切都變了。
二寶半歲以前,每天躺在那里,不需要太多人的注意,但是二寶會爬、會走以后,就需要有人時刻跟在身邊,這個時候大寶的行為有了明顯的變化。
大寶會在我抱著妹妹的時候故意惹妹妹哭,如果我耐心足夠,會勸說他不要繼續這樣做。但大多數的時候,我沒有這么多耐心,我會直接喝止他,然后抱著二寶走到一邊,不再理會他。
和二寶互動的時候,他如果想走過來,我就會換一個地方,用“情感懲戒”的方式告訴他,他做錯了。
但其實一個孩子能有什么壞心思,他只不過是想要得到媽媽的關注,想要和妹妹一起分享媽媽的愛而已。
可一個處在忙亂和疲憊中的母親,無法在當時當刻領會到孩子的需求,只求能夠保持片刻的安寧。
然而這樣“飲鴆止渴”的方式只能起到短期的作用,久而久之,孩子的心就會冷了下來,他覺得媽媽反正不愛自己,不關注自己了,還不如做一個“壞孩子”,這樣起碼媽媽還能夠關注到自己。
在孩子的心里,哪怕是“負面的關注”也比不關注強,哪怕父母罵自己,對自己發脾氣,也好過父母什么都不說,只是轉過身去,不理他。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當我自己靜下心來,情緒恢復了平靜后,想要親近孩子,孩子的反應卻是推開媽媽,并且對媽媽說“不喜歡媽媽”。
三、嘮叨他
如今的父母,總是擔心孩子長大以后不學好,養成壞習慣,出現不良人生觀,走上歧途等。于是我們不斷督促孩子,想盡辦法預防他們可能犯的錯誤。
我們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錯誤,不停地告誡他們,總是害怕一步錯,步步錯。
盡管我一再提醒自己,不做一個嘮叨的媽媽,但有時候那種對未來的恐懼總是在不經意間就投射到孩子身上,不讓孩子“明白道理”就會覺得不舒服。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這樣的方式事實上在表現出我們對孩子沒有信心,這會讓所有人沮喪和氣餒。如果我們的關注點都在負面的事情上,我們怎么可能期望孩子找到通向正面和成功的方向和力量源泉。
我們不斷對孩子進行指正,給他們講道理,不但會讓孩子覺得他經常出錯,而且還會讓孩子變得害怕出錯。這樣的恐懼心理有可能導致孩子因為怕犯錯而不愿意做任何事,孩子會被恐懼壓迫著,漸漸失去健康的心理。
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很少有錯誤會變成大災難。很多時候,我們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而是直到結果出現時才知道。有的時候,我們必須犯了錯以后,才知道那個是錯誤。我們必須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同時,我們也允許自己的孩子不完美。——魯道夫·德雷克斯
嘮叨孩子,一方面會降低孩子的自尊感,另一方面,也會造成孩子的“充耳不聞”,在心理上一直呈對抗姿態。
以前我嘮叨兒子,他只是坐在那里沉默不語,現在如果我喋喋不休地說,兒子就會低聲說:“吵死了,真煩人。”
寫在后面:
兒子的“叛逆”行為讓我開始深刻地反思:想要養好一個兒子千難萬難,可是想要養廢一個兒子卻輕而易舉。
上述的三種行為,哪怕只有一種長期、反復地發生,親子關系就會陷入越走越僵的境地。更重要的是,我們捧著一顆為人父母真摯的心,想要為兒子的未來做點什么,卻很可能因為使用錯誤的方式而給兒子的心靈蒙上無法消褪的陰影。
在網上看到很多父母訴說因為孩子的“叛逆”而導致自己痛苦的案例,我知道這些父母都是為著愛自己的孩子,可是有沒有想過,孩子“叛逆”到底是因為孩子想要跟父母做對,還是因為我們在曾經對孩子使用了錯誤的教養方式?
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希望我的這些反思能夠給一些因為孩子的“叛逆”而頭疼的父母帶來一點點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