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給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家校溝通、親子交流,皆帶來挑戰。
然而,時光并不等人。當萬物應和著春風重啟,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向往著速速復歸到一個良好的狀態。
當下,如何“復學”,才能既高效,又安心?俞欣(化名)是一位忙碌在家校溝通“火線”上的初三班主任。她結合自己近來與家長溝通的情況,分享了自己的觀察與思考。
千金難買安定求學的心
上觀新聞:俞老師,就你所接觸的情況來看,面對這一次的“史上最長假期”,學生們可以順利過渡到一個比較好的學習狀態嗎?
俞欣:在這次疫情剛發生后的一段時間,學生們、家長們的心態和狀態還是很穩的。由于畢業班的特殊性,寒假的主要任務就是復習。為了幫助學生們保持、延續比較好的學習狀態,老師們在原計劃的開學時間前一個星期左右,就開始排摸學生們的寒假作業完成情況。
在得知開學時間將延后且學生們寒假作業已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年級備課組的老師們在第一時間商討了應對方案,請班主任和各學科老師以在線的方式,將新的學習任務布置下去。
考慮到要引導學生們形成比較好的學習節奏,老師們并不是把學習任務一股腦兒地扔給學生,而是按照規劃好的節奏,結合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分階段地將功課布置下去,并及時跟進。作為輔助手段,老師會請家長在微信群里接龍報告自己孩子的學業完成情況。
老師們往日里的“分層教學”仍然延續著。在完成了以日為單位的學習任務以后,學生們可以一對一找老師在線答疑,獲得個性化指導。老師還會根據大家的反饋,將班級里比較有共性的一些學習難點、疑點整理成文檔,發到班級群里,供學生們加深理解。
在現在這樣一個高度信息化的時代,這些做法看上去十分樸素。但其背后的用意,無非就是以最簡單的方式,把孩子們凝聚到班集體的氛圍下,和大部隊一起保持一定的學習節奏,形成一個比較平穩、安定的學習狀態。
上觀新聞:鑒于畢業班的特殊性,疫情的發生有沒有給大家帶來額外的煩惱?
俞欣:從我了解的情況來看,目前最大的挑戰莫過于孩子們因為疫情發展前景尚不明朗、開學時間不確定,也因為對一些關鍵考試會不會延期舉行等現實問題的擔心,開始對學習和生活的前景產生了迷茫感。
在原定的開學日前后,同我聯系的家長多了起來。爸爸媽媽們都很焦慮,問的問題也很一致:像現在這樣,僅僅是在家里自學到底行不行;學校里有什么打算,有沒有開網課的計劃;已經報名了網課,萬一學校開課了,在時間安排上會不會和網課“打架”;網課以外的時間怎么安排……諸如此類。
隨著假期超預期延長,學生們在家里待久了以后,很多問題爆發了出來。首當其沖的是作息問題。其次是親子溝通問題。這兩個問題不處理好,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都很容易著急上火。
有個媽媽來和我反映,孩子晚上十一二點還不肯睡,在組隊打聯機游戲。這是一個我們班上最早完成寒假作業的孩子,上學期的成績名列全班第一。但即便是這樣一個孩子,也有學科上的短板,有自己的問題。尤其這一次放假時間長了以后,他的作息就把握不好了。每天睡到中午才起,下午做一點功課,吃完晚飯打游戲到深夜。可能還戴著耳麥,一邊打游戲一邊自言自語。媽媽說了以后也不理,手機又不肯交,矛盾就來了。這本來還是一個很自覺的孩子。如果開學,這些問題早就沒有了。但現在他長期歇在家里,很容易覺得悶,一悶,再加上讀書生活的節奏感亂了,就想尋找一個發泄的出口。
還有一個案例是一位女生,和媽媽說,不想再做任何作業,你就讓我去吧,我隨便考一個學校就可以。媽媽聽了很著急,就來找我。這是一位學習成績中等的孩子,是一名班干部,還是共青團員。原先是一名各方面都很要求上進的孩子。但因為本來在學習上動作比較慢,初三學業壓力上去了以后,就有點跟不上節奏,感到了吃力。親子矛盾的一個引爆點是家里還給她報了很多網課,孩子并不適應也不喜歡,產生了抵觸情緒。
原先如果是正常開學,孩子們可以很快適應學校節奏,開始新的征程。我也可以通過家訪和面談等方式,與他們交流,一起想辦法走出困境。但現在形勢所迫,我只能多和家長交流,請他們多一點耐心,多嘗試理解、共情、開導、寬慰,鼓勵為主,幫助孩子一點點走出比較負面的情緒。
家長一定要多跟孩子講大環境的形勢,每一天的疫情數據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要給孩子一個希望,我們一定會戰勝這場疫病,我們肯定會有恢復正常生活的那一天。我們每個人能做的,就是在情勢好轉之前,過好自己的每一天。
千金難買一顆安定求學、自覺向上的心。家長要給孩子“定心丸”,也教給孩子一些調適自己的方法(比如適量運動、適量家務勞動、適量安排興趣愛好時間、適量課外閱讀等)。心定了以后才能安穩讀書。一個假期下來,我相信,那些可以安心地安排好自己、做時間的主人的孩子,一定可以把一個良好的學習狀態,延續到后面的新學期中。靠老師、家長去盯、去喂的,肯定就不樂觀。這一點同樣適用于非畢業班的孩子。
上網課切莫病急亂投醫
上觀新聞:就像你剛才舉的一個例子,有家長會在學校安排之外,給孩子加補“網課”。如果方法不恰當,也會適得其反。對于特殊時期如何用好在線教育資源,你有何建議?
俞欣:在這次疫情發生之前,會有孩子來和我交流,老師你覺得我可以上某某網課嗎,哪個網課比較適合我。我個人不是特別推薦學生去上網課。理由是,上網課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首先,你要有與這門課比較匹配的學業基礎。其次,你的理解和領悟能力要能跟上網課的節奏。再則,你要有比較好的自制力。如果不能做到以上幾點,在上網課的一兩個小時中,你很可能只是走馬觀花,對一些比較深的內容,很可能只是一個面上的接觸,深入不了。
學習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我們平日里也會用到信息化教學手段。但嚴格來說,那終究是一個輔助教學的工具,不是主流手段,更不能夠代替學生與老師間的及時互動與反饋,代替同學們之間的互相督促、共同成長。課后的鞏固、復習、個別輔導,還是需要老師面對面、一對一地去抓,因材施教。
現在形勢所逼,因為沒辦法正常開學,我們不得不使用一些在線教育手段輔助教學。但那根“育人”的弦,一定不能松。同理,家長們也不能視網課為一帖“安慰劑”,在沒有與自己的孩子充分溝通的情況下,病急亂投醫。
關于提前學習這件事,我作為一線教師多年觀察下來的經驗是,與其不踏實、不到火候地提前學,半瓶水甚至三分之一瓶水晃蕩,不如把現有所學踩踩實。尤其對于畢業班的孩子而言,與其花時間精力去甄別參差不齊的網課,不如安安心心坐下來。光是在家里認真、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刷題、對答案、答疑,就可以勝過網課許多。
網課也好,在線答疑也好,終究都是學習上的輔助。歸根到底還是你要不要讀書。學習的內驅力,是最關鍵的。
“停課不停學”之后,對老師和家長來說,最核心的挑戰,不是讓學業落地、讓作業落地,更不是讓課堂落地,而是讓真正意義上的“教育”的各個環節安安穩穩地落地。大家攜手合作,給孩子安定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懷抱著希望,一起積極、樂觀地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