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化解矛盾的最有效方式,溝通能減少誤解,溝通能免去爭吵,溝通能讓我們更好的了解彼此,也學會體諒彼此。
不僅成年人之間需要溝通,成為家長的成年人也需要和孩子進行溝通,孩子的感受也需要得到尊重。
我曾經在一所小學做過一段時間的助教,在那期間遇到了兩個孩子吵架,其中一個孩子還動手打人了,關鍵是打人的孩子還不肯認錯,老師越是教育孩子,孩子越是“裝聾作啞”,后來老師請來了孩子的家長。
是孩子的爸爸來到了學校,孩子的爸爸來到學校之后,并沒有著急著去責罵孩子,而是把孩子帶出了辦公室,讓那個孩子在一旁待著自己冷靜一下,而孩子的爸爸在一旁默默關注著孩子,陪著孩子。
過了半個小時左右,孩子的爸爸才走過去安慰孩子,和孩子溝通,父子兩在走廊上聊了很久,不過孩子重新回到辦公室之后,面對老師的態度就已經截然不同了。
孩子不僅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還和老師道歉,說不該頂撞老師,并表示會主動去找同學道歉和解,我們都開玩笑,孩子的爸爸是施了什么魔法,讓孩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
但這其實就是溝通的作用和力量,在孩子犯錯有情緒的時候,家長們沒有一味的責怪孩子,而是先讓孩子自己冷靜下來,再去和孩子溝通,再去教育孩子。
不僅是如此,相信這位家長在與孩子的溝通中,也很注意溝通的方式和方法,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愛,才能讓孩子真正的認錯和改正。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像是在過一片地雷區,一不小心就會爆炸,家長和孩子兩敗俱傷,而孩子的情緒就像這地雷的引線,家長一不小心就會點著這根引線,不僅教育不好孩子,還影響到親子關系的和諧。
一、親子溝通的雷區
1. 不尊重孩子想法
孩子的想法也應該得到尊重,培養孩子不是“養寵物”,孩子有更多的感情和自我意識,需要家長們去尊重孩子。彼此尊重也是溝通的前提,家長們不尊重孩子的想法,那么孩子也不會情緣的去接受家長們意見。
2. 家長們“由上至下”的溝通方式。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習慣用一種“上級對下級”的方式,在于孩子溝通的時候,更多的是用“命令”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就容易導致孩子產生反感,不利于溝通。
我們會發現,孩子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就會比較順暢,不僅因為都是孩子,想法比較相似,跟是因為孩子之間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家長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應該如此。
二、給孩子話語權,才能更好地溝通
溝通需要雙方之間都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溝通繼續下去。
家長們一味的教育孩子、指責孩子,只會導致讓孩子感到厭煩,甚至是產生逆反心理。
溝通的過程中,家長們要學做一個傾聽者,給孩子話語權,讓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家長們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及時的幫助孩子。
三、家長與孩子間的溝通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 家長們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其實溝通的過程中,溝通討論的問題只占了百分之30,而溝通時的情緒占百分之70。
所以溝通時,最需要注意的其實是我們的情緒,家長們在于孩子溝通時,要注意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同時也要考慮孩子的情緒問題,不要孩子情緒沖動的時候說教孩子。
2. 學會換位思考。
家長們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尊重自己,體諒自己的良苦用心,但是卻忽視了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家長們應當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換位思考能讓家長們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感受,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讓親子溝通更有效率。
3. 尊重孩子的話語權。
孩子也應該有表達自己情緒和想法的權利,家長們應該尊重孩子的話語權,溝通并不是家長一方一味的說教,溝通需要孩子也能有表達的機會,孩子感受到尊重,才能學會去尊重家長,尊重他人。
親子溝通能讓那個孩子更好的成長,讓孩子有很多的收獲,也能讓做家長的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讓家長們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給孩子更好的引導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