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的溝通模式(親子溝通方式有哪幾種)
孩子是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這份禮物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天倫之樂,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鍛煉、成長,在人生的路上與孩子一起,逐漸成為一個更完整的自己。
但這條修煉的路并不。
作為一名瑜伽修行者,她能輕松處理人際關系中自己的情緒,卻很容易被四歲寶寶的行為點爆,然后又內疚自責;
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她讀過很多青少年心理和親子教養的書籍,卻仍然對青春期對自己冷言冷語的兒子不知所 措;
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他能管理很多人卻管不了自己的孩子,看起來關系很好像朋友一樣,但也只是像朋友,而不是父親,孩子根本不聽他的…
天下父母都愛孩子,都希望和孩子有一份親密的親子關系;
天下的孩子也都愛父母,他們也希望和父母親密無間!
只是,哪里出了問題呢?
先來看看常見的四種親子互動模式,
一、被動式互動
被動式互動的模式,被動的一方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把對方的需求放在首位,對方開心了,就假裝一切都好。被動型的家長害怕孩子有一點不高興,只要孩子高興就是最重要的,所以會一味地退讓,向孩子的各種要求低頭。
很多獨生子女的家庭,對孩子無限度的溺愛,就屬于這種互動。
二、 獨裁式互動
獨裁的家長,不會在乎孩子的意愿和需求,他們會用誘惑、威脅、恐嚇等方法,強迫孩子順從他們的想法,讓孩子成為他們自己期望的樣子。表面上,這樣的方法快捷有效,但代價是高昂的——隨著孩子年齡的成長,孩子與父母的關系越來越疏離,不會親密。
舊時代的親子相處模式,多屬于這種類型。孩子對長輩的話,必須言聽計從,不可逾越忤逆。
三、 被動攻擊式互動
這類父母表面上不會直接用暴力或物質來壓制孩子,但卻會用羞恥感和罪惡感來控制孩子。這樣的互動手段,會讓正在發育的孩子收到嚴重的自我意識影響,活在父母設定的角色里面,沒辦法成為真正的自己。
比如,很多80后的孩子,常常會在小時候聽到父母說:“我們辛苦賺錢都是為了你,你如果不好好讀書,我們的努力就都白費了”或者“別人家的小孩子都那么聽話,學習成績又好,怎么你就這么不上進呢”再比如“我和你爸爸吵架,都是因為你,如果你懂事一點的話……”
這樣的對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很強的罪惡感,認為自己不夠好,不能讓父母開心,父母的開心,比一切都重要。
四、掌舵者式互動
掌舵者類型的父母,內在是堅定自信的,他們會在孩子的成長生活中扮演船長的角色。在這個模式中,父母與孩子保持健康的界限,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喜好,也讓孩子了解這個世界的運行規則,培養孩子適應力和自主能力。
這類父母,明白他們不是讓孩子喜歡他們,也不是讓孩子按照他們的方式去活,而是讓孩子保持自己天性的同時,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有社會適應力的人。不把孩子的個人想法,當成“不聽話”;也不會讓孩子以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天下無敵”。
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溫暖的花房,要想讓孩子綻放的美麗,就要讓孩子努力的盛開自己,同時也要適應日曬風吹的自然洗禮。
很多父母都想與孩子的溝通保持最后一種模式,但很可惜,最后都容易淪陷到前三種。不管你是哪一種父母,其實你與孩子的溝通,都可以反應出你自己的問題,而解決存在于你身上的問題,才是親子教養的出路。
你們屬于哪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