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強強媽媽最近被他5歲兒子強強的一句話尷尬到不行。
她帶強強在公園玩,遇到一位女鄰居,就讓強強喊“阿姨好”,沒想到他竟然來了一句“丑八怪阿姨”。
當時她就生氣了,當場批評了兒子:“你這孩子,說的什么話,快道歉!”
可是強強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媽媽,喊到:“大傻~X媽媽,你再說,再說,閉嘴。”
沒多久,鄰居就找了借口離開了。
強強媽很郁悶,沒想到強強這么大了,竟然都不知道對大人要禮貌,還罵人,氣的就想把強強打一頓。
其實,不只強強媽有類似的苦惱。很多家長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不知從何時開始,會經常不分場合地罵人、說臟話,而且似乎越制止,Ta就說得越起勁兒。
不少爸爸媽媽就開始焦慮了:孩子是不是染上了什么壞習慣?
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聽聽專家怎么說——
中科院兒童心理學專家 張若初老師
每當聽到孩子罵人、說臟話的時候,父母們的怒火真是一秒鐘上頭。
為什么孩子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一起來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下。
01、孩子進入敏感期
一般在3-5歲 左右,孩子會進入一個學習語言的階段,在接觸到一些臟話或者帶有詛咒的話后,喜歡不分場合地使用,越是被制止就越喜歡使用,這個時期的語言習慣稱之為“詛咒敏感期” 。
這個階段的孩子,說臟話本意不是為了去罵人,他們會覺得那些不好聽的詞語之前從來沒聽過,雖然不知道具體是什么意思,更不知道可能會冒犯別人,但就是感覺很新鮮很酷。
所以,當父母聽到孩子們罵人的時候,首先要明白這不是孩子的錯。這就好比是孩子感冒流鼻涕了,但病毒并不是孩子身上產生的。
02、模仿身邊的人
孩子的狠話、臟話一般不是自己憑空造出來的,往往是受環境的影響。
很多孩子就是聽到了家里的大人、小伙伴先說了臟話,才會跟著說相同的話。
在電視劇《虎媽貓爸》里,女兒茜茜因為媽媽讓她多吃幾口青菜,她就爆了幾句“粗口”,而她學習的這些“粗口”,就是從姑姑那兒“學”的。
有一次,著名導演陳思誠和兒子在某檔節目中視頻通話。
兒子朵朵說:“爸爸,我想喝茅臺。”
結果陳思誠脫口而出:“你喝個P。”
很多網友表示陳思誠的做法欠妥,孩子很容易有一學一,也養成說臟話的壞習慣。
沒錯,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孩子在說臟話的環境中成長。
當然,不當言辭的來源不僅包括家庭,還有學校、社交平臺、網絡游戲,這些都可能成為不當言辭的來源。
03、表達情緒
有時候,孩子說出的一些不當言辭,只是用過分的語言來跟家長發泄內心情緒,簡單來說,他只是用這種方式表達的不滿。
電視劇《家有兒女》的一集中,鄰居家的女兒璐璐要求媽媽買照相機,媽媽不答應,璐璐特別生氣朝著媽媽喊:
“壞媽媽,臭媽媽,我再也不理你了。”
璐璐是不是真的沒教養、不懂事而罵媽媽呢?或者真的再也不想理媽媽了呢?
不是的!因為孩子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只能用這種方式引起大人的重視,讓媽媽看到自己的憤怒——“媽媽沒買我想要的東西,我很不開心!”。
孩子說不當言辭,家長該怎么辦?
雖然我們已經知道,孩子說的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臟話,但很多時候,說臟話可能會讓孩子之間的關系緊張,也會給孩子本身和家庭的形象帶來負面影響。
如果在3-6歲這個階段沒有及時培養好習慣,孩子長大后可能更叛逆,所以家長要正確引導。
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No.1 心態保持淡定
前面也有提到,大人的反應越強烈孩子就會越發執著的說這類語言,因為他們感覺到了這類語言的力量。
孩子并不一定知道為什么說臟話不對,他只知道周圍朋友都說這話,能引起大家注意,是好玩而的有趣的事。
如果他的一言一行,被家長一注意,一著急,一強烈反應,那么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在強化這種負面信息。
所以我們可以暫時的忽略,不予理會,沒有了強烈的回應,漸漸的他們覺得這些話不能引起父母的關注,慢慢的也就不說了。
當然,還可以用更好玩的方式去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說:爸爸是個大臭/屁!
我們就可以回復:哎呀,我可最怕別人喊我大西瓜了。
往往孩子就會“上鉤”,轉而開始追著家長喊“大西瓜”。
而原本嘴里的那些“臟話”,就很容易被孩子遺忘到腦后了。
總而言之,淡定溫柔比大吼大叫效果更好。
No.2 家長以身作則,盡可能的創造沒有臟話的環境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所以要想不讓孩子說臟話,就要給他創造一個沒有臟話的環境。
孩子和父母接觸的時間是最多的,在家里,不管大人多生氣,都不要說不文明的言辭。
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說話方式,并且用同樣的方式來面對身邊的人。
所以想要孩子文明,父母就要做好榜樣,注意日常生活里說話的語氣和用詞,營造好的語言環境,即使孩子從同齡朋友那里學到了不善的表達,回到家,他也知道,這些話在家里是不受歡迎的。
有的孩子也會模仿一些電影、電視劇、動漫等影視作品中的臺詞,所以家長給孩子選片時要慎重,陪孩子看電視時,碰到有臟話的場景及時給予指正。
No.3 教孩子正確的表達
當孩子用不恰當的語言來表達時,我們可以及時的引導他用正確的、積極的詞匯來替代這些不好的詞語,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感受。
孩子一般并不清楚臟話的真實含義,因此跟他們講臟話如何如何不好,他們真的不知道,只要告訴他這樣的話會讓大家不喜歡他。
嘗試心平氣和地問孩子:“寶貝,罵人好不好?”。
一般孩子們都清楚罵人不好,所以當他回答“不好”時,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教育他這樣會傷害他人,這是一種壞習慣。在溝通的過程中嘗試了解他說粗口的原因,以及想要表達什么。
接著,我們可以引導孩子了解如何與他人好好說話,要發泄這樣的情緒可以用什么字眼來替代粗
比如“打死你”,可以換成“我很生氣”或者“我不喜歡你這樣做”等等。
最后,在與孩子達成良好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辦法后不是這樣就算了,這樣還可能再犯。我們可以進行“復盤”,必須要求孩子對剛才的不恰當言辭親口向大人道歉,并且保證以后絕對不會這樣做,否則將開始采取懲罰措施。
比如:沒過2天孩子又說臟話了,就取消本該給Ta的某些獎勵和有關活動計劃、一個月之內不再買任何玩具或采取罰站等措施。
我們家長一定要記住:那個說臟話的孩子,并不是壞孩子。只要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一定能養成好習慣,成為一個能好好說話、對人有禮貌的高情商孩子。
而好習慣的培養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養成好好說話、對人有禮貌的好習慣只是第一步,想要長期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更要講究方法。
叮當派好習慣將定期邀請心理學專家,每周為家長解決一個育兒難點,希望能用專業分析,幫助家長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更加了解孩子,才能用正確的方法幫助、引導孩子成長。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