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厭學的兒子
北青報之前曾報道過一位爸爸和14歲兒子的事情,在姥姥的寵溺下,14歲兒子變得叛逆,不服管教,甚至因為作業撒謊,上課也注意力不集中,與家里人的關系也變得非常緊張。
這位爸爸放下自己的工作,買了一輛二手房車,去年12月份,帶著孩子從遼寧出發,開始漫游中國,他們的目的地定為云南的“程海”,因為孩子的名字恰好有“程”字,冥冥之中,似乎帶有某種緣分。
徐爸爸對這次旅程看得很開,他說:教育不能只盯著分數和技能,要放眼世界,讓孩子更愿意去探索。這次旅程全程4000多公里,父子倆相依為命,一路相互照顧。
在年前,他們一路奔波,回到了家,這一路,小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孩子的心里有家人了
在旅途中,小程最初是興奮,但是慢慢地他發現爸爸每天要規劃路線,要照顧他,要開車,一天忙碌下來非常累。他感知到爸爸的辛苦,開始自己主動洗碗,徐先生說: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而本來還準備更長的旅程,因為小程想念弟弟,提前回了老家。
2、孩子對學習開始不再拒絕
在一路游走的過程中,徐先生每去一處名勝古跡,會自己想一些奇怪的問題,引導小程自己去尋找答案,他發現,只要引導得當,孩子對于學習并不拒絕,相反在探索過程中,學習興趣濃厚,在程海,小程與父親約定好:回家后會追上落下的課程。
3、孩子與爸爸變得更加親近了
因為“相依為命”,徐先生不再是嚴父,小程在與父親分擔旅途壓力,共同面對問題時,也體會到了濃濃的親情,開始主動與父親擁抱,撒嬌,展現了孩子特有的一面。
當小程回到家與家人團聚時,和出發時那個針鋒相對的孩子已經判若兩人。
–02– 仇親期的孩子特點
青春期是孩子從幼兒時期走向成人的過渡期,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10-20歲之間,女孩會早一些,男孩會晚一些。在青春期期間,孩子還因為“自我意識”的崛起,出現叛逆期。
但很多家長并不知曉,孩子在青春期的過程中還有一個“仇親期”。
仇親期是指孩子在十三四歲時,內心充滿了對父母的抗衡與不滿,一般要持續2到3年,精神分析理論專家將這段時期稱之為“仇親期”。
我的一個朋友曾經講過她的兒子,初一時還非常懂事乖巧向上,在初二時突然就變得不可理喻不近人情,總是和她對著干,那個時期她為孩子流了不少眼淚。
當孩子出現以下特征時,標志著孩子進入了仇親期:
?總認為自己是“對”的
孩子進入到青春期后,從形象化思維方式開始轉向抽象化思維,自我意識也在不斷萌生,這個階段他們更愿意去展示“我”的力量,即便他內心中已經意識到自己是錯誤的,也很難在主觀上承認,愛據理以爭,被父母認為是“不聽話”或者“狡辯”。
? 對父母不耐煩
因為從小到大,父母對孩子的叮囑已經成為老生常談,所以當他們自覺已經長大了,父母家人再次嘮叨或者批評時,會內心產生強烈的不滿,會假裝聽不見或者聽見了也會反對。
? 對親情表現淡漠
這個時期的孩子似乎對親情很冷漠,更喜歡和朋友在一起,喜歡和自己的同學同齡人在一起,哪怕父母安排得再妥善,再順著他們,他們也不愿意接受,對家人的在意程度不如好朋友。
–03–
面對進入仇親期的孩子,父母該怎么辦?
? 萬變不離其宗:愛與理解足以戰勝一切
孩子并非是頑石,他們有善良脆弱的一面,只是因為生理因素而變得暴躁不耐煩,如果父母感覺挑戰了自己的權威,使用高壓政策時,往往適得其反。
這個階段最能化解親子關系矛盾的是愛與理解!
那位徐爸爸最初也是用父親的權威與孩子相處,但是這種只會讓親子關系更緊張,甚至有了彼此之間的嫌棄與傷痕,他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尋求新的解決辦法,通過自駕游,與孩子達成了和解與彼此的信任、依賴。
? 結交積極向上的好朋友
兒童心理學家琳恩詹金斯分析:孩子渴望朋友,這可以歸結為一種混合了個性與不安全感的問題。交朋友也是孩子的一種對外的社交行為,他們從朋友那里得到幫助、認同和榮耀。
針對這個時期孩子喜歡朋友,更愿意聽從朋友建議的特點,可以暗中觀察孩子身邊有哪些積極向上的孩子,讓孩子多和樂觀開朗的孩子交往,這里并不是一定要結交學習好的孩子,而是更多的觀察品質,品質好的孩子更值得交往。
? 用平等的心態與語言
印度的《摩奴法典》說:”溫和的語言,是善良人家庭中決不可缺少的。”
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說:孩子過了12歲以后,父母就應該用商量的語氣與孩子溝通,而不是權威的命令式,這種命令式會很讓孩子反感。
我個人也很有體會,人通常在面對自己犯錯誤時,往往直接忽略了,對他人犯錯時,卻會感覺不舒服,有一次我不小心把碗里的水灑了一桌子,正準備收拾時,兒子突然說:你瞧瞧你,怎么這么不小心?我一愣,隨即兒子笑嘻嘻地說:媽媽,每次我灑水了你就會直接這樣說我。
反過來想一想還真是如此,即便是無心的,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往往直接就說上一句,自己犯錯時卻往往沒在意,或者是,當有客人家的孩子來做客灑水時,我們會很寬容大量說:沒事的,沒事的。
而孩子是可以敏銳地體會到這些差別的。
? 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
在家庭做一些決策時,不妨征求一下孩子的意見,讓孩子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很多時候孩子的想法還別有洞天,能讓父母有眼前一亮的感覺。
而孩子在參與過程中,也體會到自己是家里的一份子,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一位全國十佳校長曾經講述過她自己兒子的事情,當時她準備買一套新房子,就和兒子商量了這件事,并且告訴兒子說,因為要買房子,所以一些不必要的開支需要節儉,兒子當時很鄭重地說:那我把攢了這些年的壓歲錢也拿出來吧,希望能幫助到家里。
這位校長感慨之余說,那一刻覺得兒子長大了。
? 固定時間做一些固定的事
可以選擇固定的時間,與孩子一起做些固定的事,就像某種儀式感,讓孩子在這種儀式感中體會到家人的愛,比如每周周末有親子日,可以和孩子一起打球或者郊游,也可以每周末帶孩子在外邊吃一頓他愛吃的飯菜,或者由孩子點菜,自己為孩子做上一桌他愛吃的美味,這種固定的時間養成固定的事情,在孩子長大以后,會變成最溫馨的一抹回憶。
–04– 結語
孩子的心思其實也很簡單,尊重他的意愿,和他平等溝通,并讓他參與到家庭決策中,讓他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員,聽到的不是指責,而是溫和的話語和商量的口吻,孩子想“仇親”也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