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也經常被爸爸媽媽打,但長大了好像并沒有什么問題,也沒有特別恨父母,到了現在,我們的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我們也是忍不住打孩子。雖然老師都說不要體罰孩子,這點我們都深表贊同,但也總想不明白到底為什么不能打孩子?
順著這個思路,我們今天來一起探討一下,有沒有一種體罰是孩子能接受、你也可以接受的;如果不體罰有沒有一種簡單有效的辦法呢?
現在很多人總說:“不要打孩子,體罰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的。”但是,有些家長在心中仍然存在這種“孩子不打不成器”的觀念。
這類家長總覺得打?可以樹立自己的權威,讓孩子感到害怕。很多家長在聊天時,常常都會用一句口頭禪:“我家孩子現在害怕我呢!我一看他,孩子就老實了!”說的時候還時不時地流露出得意的表情,好像認為孩子“怕”自己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但是,孩子有怕的時候,那未來也會有不怕的時候,到那個時候我們再打?還能見效嗎?
還有的家長認為,打孩子能激發孩子良好的行為。如果孩子寫作業磨磨蹭蹭,我們打了孩子,那么孩子就能不磨蹭了嗎?
體罰和虐待本質上并無差別!
雖然,我們的體罰和虐待是不一樣的,但是它們之間的界限感是十分模糊的。我們家長一旦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嚴重的后果。
體罰會在短期內和長期對孩子有消極影響,除了孩子被打傷這種物理傷害外,童年時期的體罰會破壞孩子道德感的形成,讓孩子能更信服叢林法則。如果家長對孩子的體罰方式粗暴,更會引起親子關系的惡化。導致讓孩子學到攻擊性行為,而孩子長大以后,會更容易患上焦慮癥、抑郁癥等等,甚至會用酒精麻痹自己,對酒精產生依賴,也更可能的去虐待妻子/丈夫和自己的孩子。
當然也有人說了,“你說體罰會讓孩子更有攻擊性,那也有可能是因為有的孩子本身就有攻擊性,喜歡欺負別人,所以才會更容易被體罰。那些乖孩子就不容易挨揍。”
針對這個質疑,從二十年前年開始,很多大樣本的研究在設計的時候就控制了兒童本身的攻擊性因素,也就是說他們也會研究那些小時候很乖的孩子,在被打以后會不會變得有攻擊性。一些心理學家從孩子4歲開始跟蹤到上高中,最終的結果顯示,兒童受到的體罰越多,他們越容易產生具有更多攻擊性的行為,也就越可能形成反社會性人格。
這證明,體罰造成了兒童的攻擊性。那些認為“打人”可以減少負面行為的父母可能也要失望了。
因為很多時候,體罰會招致憤怒和怨恨。一旦產生這種情緒,兒童將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我有多痛苦”上,而不是“我犯了什么錯”上。你想想看,在你非常憤怒的時候,就算別人說的道理再正確,你能聽得進去嗎?別說是體罰,就是普通的懲罰都會起到負面的效果。
如何把體罰心理副作用降到最低?
好像除了中國,西方發達國家也沒能完全從法律上禁止父母打孩子。
做得好的地域是歐洲,像丹麥、芬蘭、德國、瑞典等少數國家是全面禁止體罰的。在美國,人們認為在學校體罰孩子是違法的,但幾乎所有州都允許父母實施體罰。迄今為止,我們國家也只是基本禁止學校的體罰,但在父母對孩子的體罰上,還沒有強制且有效的法律來實施保護。
1999年的有一項兒童研究報告,研究人員對1000名父母進行了詳細調查。結果發現:有三成的家長對學齡前兒童實施過體罰;大多數的家長對正在上小學的孩子實施過體罰,主要的體罰方式是動手打孩子!這個數字真的令人觸目驚心!我們還記得孩子三歲這個年齡段是什么階段嗎?是孩子第一逆反期啊,可是還是有大多數的家長至少用過體罰來壓制孩子的錯誤行為。
如果體罰行為會在家庭中長期存在,我們又該怎么辦呢?如果家長認為打孩子有助于成長,那有沒有一種比較安全的體罰方法呢?
那就是當孩子受到適度的體罰同時,孩子也能收到父母的情感支持,這時候,體罰就不會引發孩子將來的行為問題。當我們在體罰孩子時,自己也要表示對他的痛苦感同身受。就像“打在兒身,痛在母心”那樣。并且我們懲罰完孩子之后,也要對孩子情感上進行安慰。這種方式目前來看是相對于安全的。
如果我們在家庭中不能完全地避開體罰,那也應該使用這種情感支持型體罰。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為有這種情感型體罰,我們就可以肆無忌憚地打孩子。
第一,對孩子的打罵強度要適度;
第二,在懲罰孩子期間和之后,我們要對孩子有大量的情感支持和安撫工作。
這兩點父母都是很不容易把握的。
所以,外國兒童心理學研究委員會極力主張,我們不可以使用任何方式的體罰,而采用另外一種有效但是不是很暴力的懲罰,那就是“申斥”。但也要注意使用原則,首先我們要申明自己不喜歡什么行為,同時也要告訴孩子我們喜歡什么行為。其次,我們一定要堅持前后一致,不要規則總是變來變去的。最后,申斥一定要單獨進行,如果需要表揚孩子,可以當著所有人的面進行表揚。
我們的孩子天性就是渴望被父母關注、被父母肯定。如果我們善于對孩子表達關愛和重視,就能幫助孩子形成自我認同感,也可以幫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孩子雖然成長上會面臨這各種大大小小的挫折,我們只能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而不是對孩子進行折辱。
無論是我們的言語還是情緒上,只針對孩子行為上的批評,一定不要對孩子心理、人格上否定。告訴孩子,雖然你這次犯下錯誤,但是只要積極改正,你還是一個很棒的孩子。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