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以大山大水著稱,也以大山大水為大美,但這片大地上的精雕細琢,構成今日重慶的獨特魅力景觀,卻是喀斯特的力量。
重慶的地質構造中,擁有分布廣泛、厚度巨大的可溶性巖層(主要是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等)。同時,重慶炎熱潮濕、降水充沛的氣候,也十分有利于水與巖石發生反應,這些都為喀斯特地貌在重慶的大放異彩,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喀斯特地貌在重慶發育廣泛、種類完備。槽谷、絕壁、峰柱、天坑、地縫、溶洞、天生橋、暗河、豎井、石林、峰叢等各種形態俱全,同時它又具有明顯的區域分異,市域中部、東南部和東北部,分別以槽谷型、峽谷型和層狀構造喀斯特為主。重慶的喀斯特地貌區涉及到重慶90%以上的面積,可以說重慶是座名副其實的“喀斯特之城”。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重慶市地理信息和遙感應用中心,為大家推出《重慶喀斯特科普地圖》,請大家跟隨我們的地圖,看喀斯特如何在重慶大地上大放光彩。
中國最深的天坑——奉節小寨天坑
小寨天坑位于奉節縣興隆鎮,是一塌陷型天坑。口部最大直徑626m,最小直徑537m,坑底最大直徑522m,垂直高度662m,總容積11934.8萬m3,從深度和容積兩個指標看,都是真正的“世界第一天坑”。小寨天坑是構成低丘第四紀演化史的重要例證,也是長江三峽成因的“活化石”。
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桌山——南川金佛山
金佛山是被陡峭的巨型崖壁環繞的世界級方山臺形地貌,山頂為波狀起伏的古夷平面,而水平延伸50多公里的兩級石灰巖陡崖將山頂圈閉起來??v使山頂和山麓的海拔高差約1900m,整座山也沒有異峰突起的形象,而是如一張碩大的方桌矗立在天地之間。2013年1月9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袁道先和國際喀斯特權威專家保羅·威廉姆斯等專家將其定性為喀斯特桌山,形象地體現出金佛山頂平崖陡、巍然聳立的恢弘氣勢。
重慶最大的沖蝕型天坑群——武隆后坪天坑群
后坪天坑群位于武隆縣后坪鄉境內,在15萬㎡范圍內發育5個天坑,即箐口、石王洞、天平廟、打鑼凼和牛鼻洞,這些天坑具有浩大的空間規模,體積達(3.4-10.4)×100萬m3,并發育與之“配套”的地下河和多層洞穴。武隆后坪天坑群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唯一的地表水沖蝕成因的天坑群,是極為罕見的地質遺跡。
重慶分布面積最大的石林——萬盛石林
萬盛石林是在距今4.65—6億年期間,在海洋環境中沉積下來的,比云南昆明路南石林形成時間早2億年左右,是我國目前考證最為古老的石林,也是中國第二大石林,被喻為“石林之祖”。萬盛石林中還有眾多形成于寒武紀的角石。角石大多呈黃褐色,有的露在石頭表面,有的鑲嵌于石頭中。這些化石對研究云貴高原及四川盆地東南部盆邊山區的地質演變、海洋生物演變,有著很高的科學考察價值。
重慶最大的喀斯特平原——秀山平原
秀山平原位于秀山縣城一帶,呈北東向展布,海拔340-380m,長達34km,最寬處為10km,面積超過200km2。該平原系在寒武系灰巖溶蝕的基礎上,由喀斯特殘積物和河流沖、洪積物組成。秀山平原地勢平緩,是重慶市最大的喀斯特平原,故曾有“小成都平原”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