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跟好朋友一起在公園里撿石頭, 他撿到一塊很喜歡的放到自己的石頭堆里。好朋友走過來把他那塊石頭拿走了,死死地握在手里不肯還。西西急了,生氣地喊:“你這個傻X,趕緊給我,要不我再也不跟你玩了!”
西西媽媽在一邊聽得臉都綠了,兩周前孩子在家里也這樣罵過,當時媽媽非常嚴厲地批評過他:“不許這樣說,沒有禮貌,如果再這樣說我會打你!”而且取消了他當天晚上的電腦時間。她以為這樣西西就不會再說了,可沒想到說臟話的行為這么難改變!
孩子說臟話為什么越批評越起勁?
一定是因為他在這個行為中得到了好處。
心理學的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一個行為有好處,這個行為就能保持下去;一個行為沒有好處,這個行為就會消退。那孩子明明在家說臟話的行為已經被批評了,看起來沒有好處,為什么這個行為卻仍然得以保持呢?
你能想象,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兒園看到別的孩子生氣的時候大聲地罵了這句話,也許他不一定理解這話本身是什么意思,但是他感受到了那句話帶有強大的氣勢,看到這句話把憤怒表達得淋漓盡致,他就體會到這句話是有力量的。
等到晚上回家,當媽媽限制他行為而惹怒他時,他會很生氣地指著媽媽罵出這句話。這時,媽媽會是什么反應?媽媽一定會很生氣,會批評他、懲罰他。這個孩子雖然被批評,看似沒得到好處,但是,他會發現這句話真的有用—“平常媽媽很理智,很難被激怒,但是我這句話一出口,媽媽立刻就火兒了,這句話太有威力了。”那被懲罰以后,即使他對著媽媽不敢罵了,但如果朋友惹了他,在憤怒情緒下他當然會把這句話大聲罵出來。
所以,我們看到在這個過程中,看似孩子說臟話沒有好處,但實際上他體會到了臟話在激怒媽媽時的強大力量。說臟話的行為有效果,這個行為得到了強化,那它當然就會保持下去。
如何改善這種情況呢?
1、消退法:不要給到他所期待的反饋
要想讓孩子別說臟話,就要保證不讓孩子通過說臟話得到他想要的效果,也就是讓他說臟話的行為沒有好處,把說臟話行為的強化路徑中斷,我們把這個方法稱為消退法。如果孩子說臟話是為了激怒你,可是說了好多次你都沒有反應,他下次要不要對你說這句話? 比如他今天在幼兒園看到別的小朋友生氣時大喊了一句“噼里啪啦”,當他晚上跟你生氣而大聲喊這句“噼里啪啦”,你什么感覺?會生氣嗎?估計不會,你會疑惑,“噼里啪啦”是什么?孩子本來想要表達憤怒,來報復你、激怒你,卻只看到你疑惑的表情,那顯然這句話不管用,孩子以后當然就不要再用這句話來表達憤怒了。
要想讓孩子說臟話的行為沒有用, 就不要給到他所期待的結果。他想激怒你時,你要平靜而理智地說:“你這樣說媽媽,媽媽覺得不被尊重,我希望你能換一種方式來表達你的情緒。”或者說:“我看到你現在很生氣,你平靜一會兒再過來跟我說,我想你會表達得更清楚。”孩子看到他的臟話沒有起到激怒的效果,就會放棄這種做法。
2、行為矯正法:看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并加以滿足
只是消退了孩子說臟話的行為還不夠,因為孩子說臟話的行為有錯,但是他說臟話后面的心理需求一定是沒錯的, 要想辦法幫助他滿足這個心理需求。
比如當他的權利被侵犯而很憤怒時,說臟話是為了表達他的憤怒,維護自己的權利。這時,如果你只是簡單地告訴他“不可以說臟話”,可他沒有更好的方法時會怎樣?也許他會直接動手去打人,那就更麻煩。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明白,雖然孩子說臟話的行為有錯, 但他要表達憤怒的心理需求是對的,而且是很重要的,這時我們大人一定要幫助孩子去找到合適方式表達自己的憤怒,維護自己的權利。
你可以對他說:“孩子,媽媽看到你很生氣,但你這樣說話不禮貌,媽媽是不能接受的,你還能用其他什么方式表達你的想法,要回你的石頭嗎?”當你這么問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罵人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罵到別人,而是為了要回自己的東西,那他就會去試試看還有什么更合適的方法。他可能會和對方去商量,或者和對方去講道理,也可能去請對方的媽媽支援,不管用哪種方法解決了問題,孩子的社交能力都會提升,都能學會如何更好地處理沖突。
所以只用消退法還不夠,還要用行為矯正法去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并且幫他找到合適的方式去滿足這個心理需求,幫助孩子形成良性的、合適的行為習慣。
3、多樣化:不同的心理需求,差異對待
孩子說臟話最重要的心理需求是表達憤怒,同時也可能跟以下因素有關:渴望獲得關注
去觀察全家的互動,當孩子說臟話的時候其他人什么反應,如果他一說,大家都覺得很好玩,忍不住地笑,或者全家立刻緊張起來,所有人都急著想要處理這個問題,那孩子就明白了原來說臟話可以獲得家人的關注,就會接著說。尤其當孩子不知道用什么其他的方法也可以獲得關注的時候,就會選擇說臟話。
所以,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渴望被關注,那平時就要把關注給到孩子,當他生活中表現得好的時候要及時關注到他。比如當他把玩具分類收好時,你關注到他的整理能力;當你回到家,他把拖鞋遞給你時你要表達你的幸福感;當他全神貫注看書時,你要走過去表現得自己被他的書吸引也忍不住想和他一起看…… 如果孩子能通過這些好的行為得到關注,他就不需要說臟話了。
4、處于“屎尿屁關鍵期”
孩子處于“屎尿屁關鍵期”時,一說相關的話題就覺得很過癮,而且好朋友之間的小團體會更凝聚。比如,他們小群體經常說“狗屁”,在一起玩的時候,左一聲“狗屁”,右一聲“狗屁”,說完大家就哈哈大笑。
這個時候我們要教孩子的是說這些話的界限:“幾個好朋友之間可以小聲地說,但在群體之外不可以說,更不可以在公共場合大聲說。”這樣就既能滿足孩子對說屎尿屁話題的需求,讓小團體更有共同語言,又能保證他們在公共場合有禮貌。 覺得這樣很酷,想讓自己與眾不同。
這種情況,家長就要看他是怎么形成這種“錯誤觀念”的,一定是他周圍人的強化模式出了問題,這時就要請身邊的人在他說臟話時改變與他互動的模式,或者裝作沒聽到,或者沒有太多表情地說“這樣說可不好”就夠了。
當然,另一方面還要想到辦法來讓孩子展現他與眾不同的特點。比如當他一個人看書看很久的時候,你可以說: “這孩子和別人可不一樣了,才4歲,每次看書就整個人投入進去,你要是不叫他可能連飯都忘了吃。”也可以說:“這個孩子特別貼心,有一次我頭疼,我都沒講他就問我怎么了,還幫我拿水喝,特別有愛。”所以,家長一方面要消退孩子說臟話的行為,但另一方面要在他的專注行為或友愛行為等良性行為發生的時候看到他的與眾不同。
5、榜樣示范:凈化孩子周邊語言環境
孩子在學臟話的時候,不但看到了臟話的語言內容,還看到了那句臟話下面的非言語信息帶來的力量感,可能是憤怒的力量,也可能是覺得有趣的力量, 也可能是讓他覺得與眾不同的力量。這時,不能只盯著孩子讓他改變,還要同時去改變他周圍的語言環境。如果孩子說臟話是跟自家的長輩學的,那長輩首先要改,要做的不只是不說臟話,還要建立對別人的尊重的態度,對事件的積極的態度。
孩子就像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會映照出父母的行為特點。如果你對挫折抱怨,那孩子也會抱怨;如果你對挫折好奇,那孩子也會好奇;如果你生氣時對別人憤怒和咒罵,那孩子對別人也會憤怒和咒罵;如果你生氣時總是冷靜一會兒再去解決問題,那孩子也能學會先冷靜下來。家長要首先改變,孩子才能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