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抱怨說:“我家的孩子特別拖拉。每天早上總是在我們的反復催促下才起床,穿衣、穿鞋、刷牙、洗臉、吃飯都是慢騰騰的,很多時候,都是他爸爸風馳電掣般地把他送到學校才不至于遲到。做作業更能拖拉,30分鐘應該完成的作業,他能拖拉2個小時,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怎么催促都沒有用,能急死人。
這樣的抱怨我們經常從小學生的家長口中聽到,但這種情況并不是從孩子上學才開始的,因為很多的家長在孩子上幼兒園階段就抱怨孩子拖拉,并因為孩子的拖拉頭痛過。在一些家長聚會中,只要留意聽,就能時常聽到這么一句話:“我那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太愛拖拉!”——看來孩子拖拉對于現階段家長快節奏的工作和生活來講,真的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
在討論孩子的拖拉問題之前,家長們首先應該明確孩子是不是真的拖拉。如果按照家長的做事速度來判斷,100%的孩子都拖拉,但很顯然,這種判斷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為年齡帶來的能力差異,孩子做事的效率不可能趕上家長,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家長首先要冷靜地分析,學會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所做的事情,耐心一些、寬容一些。
當然,現在很多孩子也確實存在拖拖拉拉的問題,比如,洗臉、刷牙20分鐘時間都不夠,媽媽讓收拾玩具吃飯,吆喝半天也沒反應,不多的作業磨蹭2個小時都做不完…
第一,缺乏具體的時間觀念。
對于5歲前的孩子來講,時間是個很抽象的概念,家長所說的“只有5分鐘了”、“怎么拖拉半個小時還沒有完成”中的5分鐘、半個小時這些具體的時間概念對于他們來講并沒有什么具體含義,所以,家長催促的“再給你10分鐘,要是還沒做完,就……”是沒有什么意義的。所以,一方面家長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感知和體驗活動,如“體驗1分鐘的長短”、“10分鐘可以做完什么”等,讓抽象的時間概念不再那么虛無。另一方面,小孩子盡管可能沒有具體的時間概念,但快慢、多少的相對概念還是有的。有一位聰明的媽媽曾經因為孩子吃飯拖拖拉拉很傷腦筋,后來就用筷子來作比喻,結果很有效。那位媽媽是這樣說的:“你看,老天賜給每個人的時間就好比這根筷子,長短都一樣。如果你用了這么大截的時間吃飯,那你看動畫片、玩玩具、做其他事的時間就剩下這么點了;如果你只用這么一小截時間趕快把飯吃完,那你就會有很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個生動的比喻讓孩子很清楚地明白了時間的概念,于是很快就把飯吃完了,而且以后很少再拖拖拉拉吃飯。
第二,能力與任務有差距。
速度與能力是成正比例關系的,能力最強的那個人,肯定是效率最高的。所以,如果感覺孩子太拖拉,我們就應該檢討是不是孩子不具備做這件事的能力,或者是沒有掌握技能,或者是不熟練。對于大人來說很簡單的小事,如洗漱、穿脫衣服、系鞋帶等,如果孩子小肌肉精細動作發展不好,或者平時成人包辦代替太多,孩子自己練習太少,那么孩子做起來可能就會很吃力。所以,一方面我們需要檢討對孩子的要求是否符合其年齡特點和能力;另一方面,孩子越是能力不行,家長越要在日常生活中放手讓孩子做事,讓孩子有機會得到鍛煉,提升能力。
第三,對所做的事情缺乏興趣。
喜歡玩、喜歡有趣的東西,這是所有孩子的共同特點。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某個階段對家長提出的收拾玩具、趕緊吃飯、洗漱等要求表示“抗議”,其“抗議”的主要方式就是拖延,尤其是孩子正在看著動畫片,媽媽卻讓其吃飯或上床睡覺時。和看動畫片比起來,寫作業也不那么討人喜歡,所以,也有很多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尤其是對于教師布置的那些重復性的、練習性的、缺乏趣味和創意的作業,孩子拖拖拉拉也在情理之中。對于孩子不感興趣的事情,家長可以用游戲和獎勵的方法,也可以用小鬧鐘和孩子商討時間的分配,并用小鬧鐘督促孩子學會自己掌握時間。
笫四,注意力不集中。
前面談到孩子寫作業拖拉,可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孩子寫作業時愛分心,邊玩邊寫。應對這樣的孩子,一方面,家長應該盡可能消除環境中讓孩子分心的玩具和聲音等干擾因素,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的空間。另一方面,家長可以選用遞增法逐漸延長孩子注意力持續的時間。如果孩子的注意力持續時間只有15分鐘,那么孩子寫15分鐘后就讓他玩一會兒再繼續,之后一分鐘一分鐘慢慢增加,這樣孩子堅持和專注的時間就會越來越長。家長不要期望孩子一下子把所有的作業都寫完。另外,家長自己也要盡可能安靜下來,讀讀書,看看報,做一些不出聲、不轉移孩子注意力的事,尤其不要在孩子學習時跟孩子嘮嘮叨叨,問這問那。
第五,與個性有關。
反觀我們周圍的人,慢悠悠、做事拖拖拉拉的大有人在,與責任心有關系,也與個性有關系。對于天性慢半拍的孩子,家長不要期望改變孩子,這樣的孩子永遠不會變成急性子的人。所以,家長要學會寬容和接納,同時運用上述建議盡可能地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觀念、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注意培養孩子懂得珍惜時間,抓住美好光陰,從而收獲更快樂、更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