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其實不在于如何理解概念,而在于如何去做,檢驗標準很簡單,那就是讓雙方感覺舒服就行。
讓孩子感覺舒服,讓自己感覺舒服,這就是生活常識,用心理學術語表達就是“共情、關系”,需要的技巧就是有耐心,不可著急,慢慢來,即“間接、緩慢”。
在一次心理講座之后,單位主管分享了他和孩子相處的故事,可以印證這一點,而且也讓我們知道,領導者都是高水平的心理咨詢師,這是實踐反推出來的結果,當然是對的。
這個孩子是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按照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要買一棵花種子,自己栽下去,每天做好觀察記錄和日記,直到開花結果完成整個過程。
那時候沒有合適的花朵種植,家長就引導孩子可否種植豆芽,同意后就開始了這個實踐活動。
從澆水開始,發芽,長高,孩子自覺每天觀察、測量、記錄,有時候忘記了,稍微提醒立馬行動。
這個過程家長的作用就是陪伴,鼓勵,肯定,整個活動不在于最后結果如何,而是借助這個過程獲得了體驗。
孩子的直接體驗就是覺察到了時間的力量,間接體驗則是親子關系的親密。
建議讓孩子做好整個過程記錄,保存起來作為自己的禮物,家長說孩子自己完成了整個報告,仔細得很。
很多時候,孩子不好管理或者不聽話,是因為沒有發現孩子的興趣,好奇的天性,參與的快樂,及時地肯定,用類似活動來鍛煉孩子,又培養了關系。
這樣我想起曾經做過的每天一拍實驗,栽下一棵花種子,不知道什么花,就每天拍照一張,堅持三個月,最后發現是漂亮的風信子,這個過程是實實在在的體驗,做過才知道。
如果這個故事家長稍微引導就可以,再看一個需要家長動用心理心思的故事。
老師要求孩子在家睡午覺,這個孩子不樂意睡,想看電視玩玩具,就告訴家長自己可以不睡覺不,因為真的不害困。你是家長會如何做?無奈同意,還是直接拒絕!
家長說他是這樣做的,告訴孩子如果不睡覺的話,沒法完成老師任務啊,不能撒謊說在家睡覺吧,一起看看還有什么好辦法。
最后協商為睡不著不要緊,這個可以接受,但是要躺著,哪怕在沙發上也可以。
最后,孩子打個盹,也會睡著了,主要是不會玩其他事情。
類似此類事情,不在于急于按照強勢意圖處理,而是慢慢溝通協商處理,只要按照心理方式彼此舒服,一定可以找出合適解決辦法。
其實,這就是我們說的心理處理事情的幾個特點,示弱引導、共情關系、間接緩慢、體驗為主,用常識來衡量,標準就是讓大家感覺舒服。